远超德国位列世界第一,日媒: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工厂

上个月,我驾驶一辆国产电动汽车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北抵达北京。全程1300多公里,我只充电三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在我离开上海的那天,恰好看到一则新闻: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量达到1576万辆,同比增长38.7%,不仅远超德国的352万辆,更是美国417万辆和日本291万辆的总和。而就在两周前,日本经济新闻刊发了一篇深度报道,标题赫然写道:"中国正在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工厂"。从亲身体验到冰冷数据,从国内视角到国际观察,一个不争的事实呈现在眼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在崛起为全球制造中心,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产业变革和全球影响?

从产销规模看,中国电动汽车的"世界第一"已是不争事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528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59.7%。仅比亚迪一家企业2024年的电动汽车销量就达到341.8万辆,超过了德国全国的电动汽车产量。2025年第一季度,这一势头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加速,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2.3%,市场份额首次突破60%。这种"领跑"态势,已从量的优势逐渐转向质的飞跃。

不仅在国内市场一枝独秀,中国电动汽车的海外征程同样可圈可点。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达到276.5万辆,同比增长62.8%。中国电动汽车已进入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纷纷在海外设立销售网点,部分企业已开始规划海外生产基地。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于2024年底动工,计划2026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蔚来在新加坡设立的研发中心已于2024年9月正式运营,负责智能驾驶技术开发;吉利控股的沃尔沃和极星两个品牌在欧美市场的销量持续增长,2024年极星品牌全球销量突破15万辆。

远超德国位列世界第一,日媒: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工厂-有驾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全面崛起。根据麦肯锡2025年初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竞争力报告》,中国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部件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1%、42%和38%,均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2024年全球市占率高达37.2%,远超韩国LG能源和日本松下;比亚迪的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60.7%,全球市占率达15.8%。上游原材料方面,2024年中国锂资源储量全球占比达到13.7%,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产量分别占全球的66.2%和55.1%。

充电设施的快速普及则为电动汽车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336.7万个,私人充电桩超过1200万个,年充电量达到775亿度。不只是数量,中国充电技术也在全球领先,目前已大规模部署800V高压快充技术,部分示范站甚至实现了5分钟充电80%的技术突破。2024年底,一辆小鹏G9在广州某超充站实现了3分50秒充电200公里的纪录,引发全球关注。

更关键的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已形成了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车生产、销售、充电、回收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全链条自主可控。华为高级副总裁余承东在2024年12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能够实现电动汽车全产业链自主供给的国家,这为中国成为电动汽车世界工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产品竞争力看,中国电动汽车正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2024年J.D.Power全球电动汽车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中国品牌电动车在续航里程、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关键指标上已超越多数合资和进口品牌。蔚来ET7在2024年欧洲NCAP安全碰撞测试中获得五星评级,成为首个在该测试中获此殊荣的中国品牌。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在全球电池技术评测中名列前茅,2024年德国ADAC(德国汽车俱乐部)测试显示,搭载刀片电池的汽车在针刺测试中未发生起火,远超行业标准。

远超德国位列世界第一,日媒: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工厂-有驾

智能化和网联化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另一重要优势。据IDC 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调研报告,中国智能驾驶渗透率达到42.7%,远高于全球28.3%的平均水平。华为智能驾驶、百度Apollo、地平线征程等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在数十款量产车型上应用。2024年,中国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安装率达78.3%,车联网装配率超过86.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百度Apollo获得北京市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牌照,成为全球首个大规模商业化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截至2025年3月,Apollo累计自动驾驶里程突破5000万公里。

成本控制能力也是中国电动汽车独特优势。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得益于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中国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比欧美厂商平均低25%-30%。以比亚迪海豚为例,其15万元左右的售价与同级别燃油车相当,却提供了更丰富的智能配置和更低的使用成本。这种高性价比是中国电动汽车能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电池组成本已降至0.6元/瓦时以下,整车生产成本同比下降约15%,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形成了难以撼动的成本优势。

这种"世界工厂"的新格局正引发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深刻重组。据彭博社报道,2024年至少有28家全球主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宣布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总金额超过150亿美元。德国博世、日本电装、美国德尔福等传统零部件巨头纷纷在华设立或扩建专门服务于电动汽车的生产基地。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平台。2024年10月,大众集团与小鹏汽车宣布合作开发两款电动汽车;福特与长安合资推出的电动汽车平台已在三款新车型上应用;梅赛德斯-奔驰与宁德时代的电池合作也已进入实质阶段。

面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国际社会反应不一。日本政府于2024年7月发布《汽车产业未来战略》,提出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50%的目标,并设立1万亿日元(约合500亿人民币)的专项资金支持本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欧盟则采取了更为防御性的措施,2024年10月正式实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临时关税措施,税率高达21.3%-38.1%不等。美国则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设置了复杂的电动汽车补贴门槛,实质上排除了大多数中国电动汽车及其核心零部件。

远超德国位列世界第一,日媒: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工厂-有驾

面对国际市场的保护主义措施,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应对策略。比亚迪加速在匈牙利、巴西、土耳其等地建厂,规避贸易壁垒;蔚来、小鹏等则通过提高产品溢价和差异化定位,减轻关税带来的价格压力;一些企业选择通过技术授权或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2024年数据显示,尽管面临关税壁垒,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仍从2023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5.7%,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崛起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家政策支持无疑是关键推手。2009年起实施的"十城千辆"示范工程,2015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2021年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些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支持。截至2024年底,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计投入电动汽车相关补贴资金超过4500亿元,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初期的市场培育。

巨大的市场规模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达到3078万辆,连续16年蝉联全球第一。庞大的消费基础为电动汽车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高,为电动汽车市场渗透提供了强劲动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2024年35岁以下购车者中,选择电动汽车的比例高达57.3%。

活跃的创新生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功不可没。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实际投产企业超过80家。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催生了持续创新和快速迭代。从2020年至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主流车型换代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18-24个月,远快于传统车企30-48个月的更新节奏。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相关专利申请量达到5.2万件,占全球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47.8%。

远超德国位列世界第一,日媒: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工厂-有驾

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也助推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跃升。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主机厂+供应商深度协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大幅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和市场响应时间。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使其从电池到整车的全产业链协同开发成为可能;蔚来则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协同开发;华为与多家车企的合作也打破了传统整车厂与零部件厂的界限,形成了更为灵活高效的产业协作体系。

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国正从"世界市场"转变为"世界工厂"。根据高盛2025年初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产业展望》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年产量将达到4500万辆,其中中国产量将超过2800万辆,占比约62%。中国不仅将成为最大的生产基地,也将是全球电动汽车技术和标准的重要引领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汽车专家李骏在2025年3月的一次演讲中强调: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正在多个技术领域同步发生。事实上,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已经站在了全球创新的前沿。

当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国际贸易壁垒的增加将制约中国电动汽车的全球化进程;海外市场的售后服务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建设仍需时日;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链安全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特别是在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高端芯片的自给率约为35%,距离全面自主可控仍有较长距离。

远超德国位列世界第一,日媒:中国将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工厂-有驾

从我的亲身体验和行业观察来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国企业不仅是参与者,更正成为引领者。当我驾驶国产电动车跨越1300公里时,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长足进步。十年前,这样的旅程对电动汽车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五年前,这或许需要复杂的路线规划和频繁的充电停留;而今天,这已成为一次便捷舒适的旅行体验。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标准"再到"世界品牌",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言,中国已然成为电动汽车的世界工厂,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引擎。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中国企业需要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你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对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面对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应如何应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