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

讲真,现在的车圈,尤其十万块这个级别,已经不是选车了,是在选人设。你买的不是一堆铁皮加四个轮子,你买的是一个剧本,一个朋友圈里的人设标签。宝骏悦也Plus和吉利星愿,就是两种人设的终极对决,一个是要当“都市野王”的显眼包,另一个是想做“人间清醒”的透明人。

先说宝骏悦也Plus,这车就差把“我很酷,但我只在城里转悠”写脸上了。宝骏是彻底悟了,或者说,彻底颠了。他们发现,真正的越野用户根本不会看他们,而想假装去越野的用户,多得能从上海排到漠河。于是,这个方盒子横空出世。你看那个车头,那个硬朗的线条,那个车顶行李架,简直就是一个压缩毛巾版的卫士。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给你一种随时可以叛逃到野外的幻觉。

它的外观设计,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拍照服务的。那个侧开门,你真以为是为了方便你拿东西?错了,那是为了让你在露营地打开之后,挂个小桌板,摆上两杯手冲咖啡,然后发朋友圈配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那个斑马纹大灯,是为了在地下车库解锁时,让旁边的卡罗拉车主感受到一种来自异次元的科技藐视。这是一种表演,一种行为艺术,宝骏不装了,摊牌了,它卖的根本不是车,是短视频素材。

然后看吉利星愿。如果说悦也Plus是酒吧里最吵的那个DJ,那星愿就是图书馆里戴着降噪耳机看书的学生。它的设计语言突出一个“别看我”。圆润,流畅,无攻击性。它的颜色叫什么香草米、罗勒青,听着就像是某个小清新咖啡馆的菜单。三体人看了都得迷惑,这是工业产品还是有机蔬菜?这车的设计理念就是“求求了,别在路上多看我一眼”,它完美融入车流,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主打一个“人车合一”的最高境界——你忘了你开的是啥车。

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有驾

这种设计背后,是一种极其精准的用户画像拿捏。买这车的人,大概率是那种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哲理,认为汽车的终极使命就是安全地把人从A点送到B点,中间最好不要发生任何多余的故事。他们不需要靠车来彰显个性,因为他们的个性可能就是“没有个性”。

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有驾

内饰和空间更是把这种人设差异拉满了。悦也Plus那个大屏幕,那个DTS音效,就是明摆着告诉你,堵车的时候别闲着,刷刷抖音看看电影,把车内变成你的移动客厅,或者叫移动网吧。它的空间设计也极其不讲理,一个A0级小车,后排居然能相对舒服地坐三个人,后备箱放倒之后那个巨大的储物黑洞,简直就是为了让你把整个迪卡侬搬回家准备的。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到这种空间利用率都觉得离谱,这已经不是造车了,这是在玩空间魔法。

而星愿呢?内饰就是居家风,浅色,温馨,坐垫软乎乎,让你一坐进去就想睡觉,开车?开什么车,躺着多舒服。它的车机系统,能用,够用,但绝对不会给你任何惊喜。它不会在你开车的时候给你整什么花里胡哨的,它的逻辑就是“司机同志,请专心驾驶”。它的空间够用,但后排头部空间有点压抑,就是委婉地告诉你:后排的乘客,差不多得了,别要求太多。

真正的矛盾爆发点,在配置和价格上。宝骏这个打法,就一个词,发疯。它把全景影像、L2级驾驶辅助这些过去在十五万以上车型才舍得给的东西,直接按在了一个不到十万的车上,而且很多还是标配。这不是商业竞争,这是自爆卡车冲进幼儿园,高喊着“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它用一种掀桌子的方式告诉所有同行:要卷就卷死,别整那些虚的。这是一种诚意吗?是,也不是。这更像是一种绝望的呐喊,一种“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偏执。

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有驾
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有驾

吉利星愿就稳健得多,或者说,鸡贼得多。低配版给你一个非常诱人的价格,但配置也丐到姥姥家,倒车影像都得掂量掂量。想要全景影像?想要L2?加钱。想要舒适体验?加钱。它给你一种选择的自由,但每一个选项后面都明码标价。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商业逻辑,一分钱一分货,童叟无欺。但在这个“发疯”的时代,这种理性反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当你的对手已经开始用榴弹炮洗地的时候,你还在慢悠悠地擦拭你的祖传鸟铳。这日子不过了是吧?!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懂我意思就行。

至于驾驶感受,更是人设的延续。悦也Plus底盘有点硬,有点韧,方向盘手感也给你调得有点分量,时刻提醒你“你开的是一台‘硬派’车哦”,虽然这个硬派可能只能体现在过减速带的时候。但这种感觉很重要,它给了驾驶者一种掌控感,一种“我能行”的心理暗示。而去到什么非铺装路面,它比星愿那种纯城市代步车,确实能多走两步。就两步,不能再多了。

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有驾
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有驾
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有驾

星愿的驾驶感受就一个字,软。悬挂软,方向盘软,油门软,一切都软绵绵的,像陷在棉花糖里。它把路面上所有的颠簸都尽可能地抹平,让你在城市里开起来心如止水,唯一的驾驶激情可能来自于绿灯亮起时,你比旁边的公交车起步快了零点五秒。它在用行动告诉你:别野了,好好上班,回家带娃。

所以,这两台车怎么选?这根本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说真的,我一直觉得车里搞那么多屏幕有点反人类,尤其是我这种老花眼,开车的时候还得找眼镜,简直了。

你选择宝骏悦也Plus,你选择的不是它的配置,不是它的空间,而是选择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你希望别人看到你的车,会觉得你是一个热爱生活、懂点潮流、周末会去山里喝假酒的文艺青年。这辆车是你的社交名片,是你通往某个圈子的入场券,哪怕你一次野都没露过,但你的车“露过”,这就够了。它是一套完美的、可以移动的、用来拍短视频的道具。

你选择吉利星愿,你选择的是“隐身”。你希望车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不给你添麻烦,也不会引起任何人注意的工具。你的人生重点在家庭、在工作、在那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琐事里,车,就是一个可靠的伙伴,沉默,但永远在那。你不需要用它来证明什么,因为你可能已经不需要向外界证明什么了。

所以你看,这俩车的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进入了品牌玄学的范畴。这就像买特斯拉的人,你跟他聊性价比,他跟你聊马斯克和人类未来。这不是一个维度的战争。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如果你还在纠结这两台车,说明你的人设还不够清晰。真正的选择只有一个:你到底是想让别人觉得你有趣,还是想让别人觉得你根本不存在?想明白这个,车就选好了。

我悟了,10万块买车,买的不是车,是朋友圈人设-有驾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