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合格司机,这些冬季用车常识应该了解

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雪花拍打车窗,挡风玻璃上渐渐凝结的冰花模糊了视线,轮胎碾过积雪发出特有的沙沙声——这熟悉又充满挑战的场景,预示着冬季驾驶季的全面到来。面对低温、冰雪、暗冰这些“常客”,仅仅依靠勇气和经验是不够的。掌握科学、实用的冬季用车知识,如同为爱车披上无形的铠甲,能让我们在银装素裹的季节里,依然从容地抵达每一个温暖的终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梳理那些让冬季行车更安全、更安心的关键常识。

一、爱车入冬,精心呵护是基础

寒冬对车辆各部件都是一次考验,提前做好针对性维护至关重要。

1.守护“脚”下安全:胎压监测与调整

气温骤降,轮胎内的空气体积收缩,胎压自然会随之降低。过低的胎压不仅增大轮胎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导致滚动阻力增加、油耗上升,更会使轮胎侧壁过度变形,加速磨损甚至引发爆胎风险。反之,过高的胎压则会减少接地面积,影响抓地力和操控稳定性,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养成冬季定期检查胎压的习惯,根据车辆手册推荐值(通常在冷车状态下测量)及时充气调整,是确保冬季行车安全的第一步。一个便携式胎压计,几分钟的检查,就能为你的旅程增添一份安心。

2.“血液”适配寒冬:选择合适的机油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机油则是其赖以运转的“血液”。低温下,普通机油会变得异常粘稠,流动性变差,导致发动机启动困难,甚至造成启动瞬间的严重磨损。此时,为爱车更换粘度等级适合冬季使用的机油(如标号为0W-XX或5W-XX的机油,“W”前的数字越小,低温流动性越好),就如同为它换上更“保暖”的血液,能确保在严寒中也能顺畅启动,有效保护发动机内部精密部件。记住,选择机油并非粘度越低越好,需严格参照车辆制造商的建议,找到冷启动性能与高温保护性能的最佳平衡点。

作为一名合格司机,这些冬季用车常识应该了解-有驾

3.明亮的“眼睛”:更换防冻玻璃水

看似不起眼的玻璃水,在冬季却可能成为“麻烦制造者”。普通玻璃水冰点较高,在零下环境中极易结冰膨胀,轻则冻住喷水口无法清洁玻璃,重则胀裂玻璃水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及时将玻璃水更换为防冻型产品至关重要。选择时,务必关注其标注的冰点温度,应低于你所在地区可能达到的最低气温(建议留有10度左右的余量)。清澈的视野是安全驾驶的前提,一瓶合格的防冻玻璃水,就是你在风雪中保持视野清晰的可靠保障。

二、冰雪路面,驾驶技巧是关键

车辆状态调整到位后,掌握应对冰雪路面的驾驶技巧,是安全的核心。

1.温柔以待:积雪清理的正确姿势

发现爱车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切忌心急直接开启雨刷“硬碰硬”。雨刷电机和胶条设计初衷是清理雨水和薄雪,面对厚重积雪强行工作,极易导致电机过载烧毁或胶条损坏。正确的做法是:使用专用的软质刮雪板或硬纸板,耐心地将挡风玻璃及车身上的主要积雪清除干净,特别是车灯、车牌和后视镜区域,确保行驶视线不受遮挡。清除大块积雪后,再启动雨刷配合玻璃水清理残留的冰霜。为爱车准备一个合适的刮雪板,是冬季行车的贴心之选。停车后在前挡风玻璃上覆盖一层专用防雪罩或旧床单,也能大大减轻次日清晨的除雪负担。

作为一名合格司机,这些冬季用车常识应该了解-有驾

2.慢、稳、远:冰雪路面的驾驶法则

在结冰或积雪路面上,驾驶方式必须做出根本性调整:

慢行缓加速: 起步和加速要格外轻柔,避免轮胎因扭矩过大瞬间失去抓地力导致空转打滑。保持匀速行驶是最佳选择。

远距早制动: 预见性驾驶在此时尤为重要。看到前方路口或需要减速时,务必预留比平时长几倍的制动距离。最关键的一点是:摒弃“急刹”习惯! 用力踩下刹车踏板极易触发ABS(防抱死系统),但在冰雪路面上,ABS虽能防止车轮抱死,却因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系数极低,制动距离反而会大大延长,甚至可能导致车辆滑行失控。正确的制动方法是: 轻缓、持续地点刹(或称为“脉冲式制动”),模拟ABS的工作方式,让车轮保持滚动摩擦,以获得相对更好的制动效果。在接近路口时,提前松开油门,利用发动机的牵引力(俗称“发动机制动”)自然减速,是更稳妥的方式。

缓打方向盘: 转向时动作务必柔和缓慢。急打方向是导致车辆甩尾、侧滑的常见原因。循着前车的车辙行驶,能增加一定的抓地力。

扩大安全距离: 与前车保持至少是干燥路面3倍以上的安全距离,为自己预留足够的反应时间和空间。

作为一名合格司机,这些冬季用车常识应该了解-有驾

了解你的ABS: 明白ABS在冰雪路面上的局限性(制动距离变长),不要过度依赖它。学会利用油门和发动机制动来控制车速是更主动的安全策略。

3.分区管理:防御性驾驶的视线艺术

冬季视野易受天气影响,掌握科学的视线管理方法至关重要。将车辆前方环境划分为三个区域:

执行区(6秒内): 紧邻车前的区域。此区域内出现的任何障碍或危险(如突然窜出的行人、动物,前车急刹),必须立即果断采取避让或制动措施。

观察区(6-15秒): 车辆前方稍远的区域。此区域内的动态(如路口车辆、变道意图车辆、路面异常)需要你持续密切观察,评估其潜在风险,做好应对预案。

计划区(15秒外): 远方的道路和交通状况。放眼远方,能让你更早发现天气变化、交通拥堵、信号灯转换等信息,为后续驾驶决策预留充足时间和空间。

作为一名合格司机,这些冬季用车常识应该了解-有驾

养成“眼观六路”的习惯,每5-8秒进行一次从近到远、从左到右的循环扫视,避免长时间“凝视”某一点(超过2秒)。这种动态的、分区管理的观察方式,能让你在复杂的冬季路况中保持全局观,提前规避风险。

三、未雨绸缪,进阶保障更安心

除了基础维护和驾驶技巧,一些额外的准备能让冬季行车更从容:

1.“冬靴”加持:考虑冬季专用轮胎

对于冬季漫长且降雪频繁的北方地区车主,投资一套冬季专用轮胎(俗称“雪地胎”)是非常值得的。其特殊之处在于:

更深更密的胎面花纹: 能有效“咬住”松软的积雪,提供更强的牵引力。

作为一名合格司机,这些冬季用车常识应该了解-有驾

特殊的橡胶配方: 在低温下依然保持柔软弹性,确保轮胎在冰冷路面上也能紧密贴合路面,提升抓地力、缩短制动距离。

优异的防滑耐磨性能: 专门针对冰雪湿滑路面设计,显著提升行车安全性和操控信心。冬季胎并非只在积雪时有用,在7摄氏度以下的干燥或湿滑柏油路面,其性能也优于四季胎。

2.暗夜守护:夜间行车加倍小心

冬季昼短夜长,夜间或凌晨行车风险更高。此时视线更差,路面存在的“黑冰”(透明薄冰层)几乎难以察觉,危险性极大。夜间行车务必:

降低车速,进一步扩大跟车距离。

正确使用灯光: 及时开启近光灯,必要时(在法规允许且不影响他人时)合理使用前后雾灯和示廓灯,提高自身车辆的可见度。切记: 非雨雾天气或能见度良好时,不可滥用远光灯和雾灯。

作为一名合格司机,这些冬季用车常识应该了解-有驾

高度警惕: 对路口、桥梁、背阴处等易结冰路段保持高度警惕,提前减速。

3.温车有道:科学热车

冬季启动后是否需要长时间原地热车?现代汽车技术早已更新了答案。长时间原地怠速不仅浪费燃油、增加积碳,对发动机升温效果也有限。更科学的做法是:启动发动机后,等待约30秒到1分钟(时间长短视具体车型和环境温度略有差异),待转速略微稳定后即可挂挡起步。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保持低转速、低车速(一般不超过40km/h)行驶,让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在负载下逐渐升温至正常工作温度,这才是最高效、最环保的“热车”方式。

结语:安全,是回家最近的路

冬季行车,挑战与美景并存。每一次安全抵达的背后,都是对车辆状态的细致关怀、对驾驶技巧的娴熟运用以及对潜在风险的清醒认知。这份用心,不仅是对爱车的呵护,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负责。将这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冬季用车常识融入日常习惯,你会发现,即使窗外寒风凛冽,车内依然温暖如春,方向盘在手中,稳稳地指向家的方向。愿每一位司机朋友都能在这个冬天,平安、温暖地驶过每一段旅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