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战”智驾江湖

“乱战”智驾江湖-有驾
“乱战”智驾江湖-有驾
“乱战”智驾江湖-有驾

2025 年一季度,国内车市刮起 “全民智驾” 热潮,众多车企急于展示智驾布局,新车上市必谈智驾。然而 3 月 29 日,小米 SU7 电动轿车在高速发生严重事故,当时车辆处于智能驾驶状态,司乘三人身亡,这一事故引发了对智驾的广泛舆论质疑。

其实,目前市面上的 “高阶智驾” 本质是辅助驾驶,需 “人车共驾”,事故责任主体是驾驶员。但车企宣传常用 “零接管”“解放双手” 等词汇,掩盖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差距,甚至放任驾驶员误用、滥用智驾功能,让用户在日常场景中验证新技术。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就对这种狂飙的智驾发展表示不安。事故后,车企态度转变,有的活动建议不谈智驾,部分地区也提醒司机谨慎使用或关闭智驾功能。不过,智能驾驶是汽车行业竞赛焦点,中国企业不会放弃优势。

智驾竞争激烈,2024 年 7 月起,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不断降低高阶智驾车型价格门槛,2025 年比亚迪等车企更是将智驾下放到多款走量车型,两个月内智驾门槛从 15 万元降至 6 万元。这导致智驾芯片、图像传感器等出现结构性缺货,高速智驾市场还掀起 “价格战”。车企认为智驾是市场入场券,2024 年智驾前装搭载率 8.62%,2025 年前两月突破 10%,行业认为渗透率超 10% 后将快速普及。但乱象也随之而来,宣传与用户手册内容不符,比如小米 SU7 官网称有 “施工避让” 能力,用户手册却要求驾驶员应对施工障碍,而其事故就发生在施工路段。还有车企搞智驾 “期货”,先推基础功能再承诺升级,一些技术不足的企业也跟风推出智驾产品。

“高阶智驾” 并非标准术语。国内外有不同的自动驾驶分级体系,国内《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分 0-5 级,国际 SAE 分 L0-L5 级,两者基本对应,L1、L2 是辅助驾驶,L3 及以上是自动驾驶。L3 要求系统在特定环境完成驾驶,驾驶员需及时接管;L4 在特定环境无需驾驶员干预;L5 在任何环境都无需驾驶员干预。行业有两条技术路径,科技公司如 Waymo 直指 L4,车企则从 L2 起步逐步迭代。目前量产智驾都属 L2,需驾驶员随时接管,车企为凸显产品优势,用 “L2+”“高阶智驾” 等称呼,特斯拉也曾因命名引发争议,直到 2025 年 3 月才修正相关翻译。余凯建议有关部门规范智驾名称。

智驾技术会继续发展,上路车辆会增多,正确使用辅助驾驶能提升安全性。但当前制度与技术不匹配,L3 尚未向终端消费者开放量产应用。部分企业在准备 L3 相关技术,华为计划 2025 年推出具备高速 L3 商用和城区 L3 试点能力的系统。不过 L3 认证、责任认定等问题待解,有专家认为 L3 商用价值有限,可能被跳过直接发展 L4。

对于智驾的下一步发展,完善事故责任认定很关键。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何小鹏建议完善体系,明确责任划分,细分界定标准,还建议开发适配的保险产品。目前尝试的 “智驾险” 由车企投保,将部分服务赠送给车主,系统激活及退出后数秒内的事故视为系统担责。这一保险能体现车企担当、督促防范风险,还可能筛选出技术差的车企。但预防事故才是根本,相关部门已发布通知,规范智驾产品准入、召回等,要求车企不得误导宣传,确保驾驶员对系统可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