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深圳展馆,刚走进会场,一股机械油和焊接金属的味道夹杂着淡淡的塑料味,让我有点要窒息的感觉。这种味道,似乎代表了这个行业的脉络。展厅里人特别多,能一眼认出,问界M7的展台特别火。有人在和销售聊:这车能不能快点试驾?我都排队等半天了。
我站在一旁,手摸了摸前排座椅,座椅的温度还剩余些余热,质感比起年前试的几款这个价位的豪华车型,真的有明显不同——挺厚实,软硬适中。实际上,要说这车为什么能爆火,我觉得不只是颜值,为的还是那套底子。
先扯点数字:订单爆棚,10分钟内突破2万台,估算每台车售价差不多25万左右,1.5亿的订单总数,(样本不多,这估算的偏保守一点吧),那意味着这个爆款在市场上的反响是真实存在的。
比对两个同级车,比如奥迪A6L和奔驰E级,我觉得一线上感受更重要。AEB(自动紧急制动)方面问界的表现就像踩空的台阶,反应迟钝,尤其是在被后车逼得紧的时候,主动刹车的反馈还是感觉慢了点。这个要嘛是软硬件调校上的差别,要嘛是传感器的敏感度——我猜他们的传感器得调得更加灵敏,就像人脚下的台阶感知,能提前几厘米,反应才能快;不过这事,估算也就体感经验,谁也没大规模实测过。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细节:很多人都说问界M7的续航表现比预期的要更好一些,而这个续航——超级增程系统,真的挺动脑子。它用的魔方技术平台,说白了就是一堆模块拼接,像搭积木,看似简单,但背后其实是用户需求驱动——能快速适应不同车身尺寸和场景,甚至还能多场景联动,带来越来越智能的体验。
这一切都让我纳闷:这么复杂的技术,怎么在生产线上一点点调出来的?我的猜测——研发供应链的配合就像做菜,不是简单的配料堆砌,而是提前调味,未来还能像变魔术一样快,然后又发现我之前理解的全自动化工厂其实还是个人控制的半自动——毕竟,没有哪个工人愿意在全自动机器旁吃看火锅。
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供应链合作这么深度,是不是把技术变成了行业密码?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延锋的车身模组,它们通过厂中厂模式入驻赛力斯超级工厂,直接打通了从原料到整装的生产链。这让我联想到我在这个行业混,越是技术复杂,链条越难拆散。
说到安全功能,我还记得销售那句话:你看我们场景定义的安全方案,谈的都是生命安全。很多功能都在演示,像是生命保护、车身防护这种概念,听起来很炫,但真正能做到无死角的场景守护,是不是还是个理想?我在想:这个安全场景到底覆盖了多少?190个场景,340个功能,听起来很美,但真正用到的,能占到几成?这事也让我质疑:大部分用户到底会用到哪些?还是70%的功能一直只挂在概念里。
其实我觉得,智造的变革不只是技术堆料,更是流程的优化。超级工厂、产业大脑,把AI+5G整合像是厨师手里的万能刀,给了生产线显微镜般的精准。这套工厂,自动化率远超行业水平——这也让我纠结:自动化得越高,工人的存在感越低,久而久之是不是变成了机械的世界,而人们的思想不就在这里被替代了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里是不是应该留个空白?
再反观竞争对手,比如某些传统豪华品牌,在技术厚度上不输,但似乎更稳一点。问界的爆发,让我疑惑:新旧浪潮交替,技术爆炸还能持续多久?是不是到还是要依靠细节打动人——比如那个中控屏幕的反应速度、座椅的包裹感,又或者是瞬间的味道,让人觉得一切都到位。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工业链的网状关系。从以前线性上下游到现在多点交叉,真的实现了1+1>2吗?我猜,或许是真刀真枪的合作,让原本各自为战的企业都变成了朋友圈。看着朋友们的展区,像宁德时代、延锋,真是感觉这行业在动词——融,而不是拼。
明天再去试试那个新车的驾驶感,你说这种布局,在未来还能坚持多久?还是说,技术再深,人最终还是要会用才行。这趟展览结束后,我还真想问:咱们的到底是更智还是更人?或者,像我闻的那个塑料味,是不是也提醒了我——汽车,永远在我们生活的那个味道背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