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快30万台车的销量出来了,那得多热闹?问题是,比亚迪自己连半句话都没说,销售总监嘴里连点波澜都没有,朋友圈没一条庆祝状态。你说气场够大不?我跟你讲,这才是真正的底气,不靠花里胡哨装腔作势,反而越沉默越有分量。
网上倒好,评论区炸了锅,XX车卖了几万台,咋没比亚迪那个劲爆比亚迪这波是不是稳了天花板又被打破了等等,一堆人在替比亚迪焦急算筹码,算了半天价格、补贴、折扣。可你细想,这操作,恰恰暴露了真正的焦虑——我怕人家卖太多,我怕下个月我销量降。比亚迪自己根本不担心,说明什么?说明这盘游戏他们心里有数,手里牌也拿得稳。
我跟你说个小段子,前几天去朋友那修车,他倒特别讲理:现在车这东西,除了品牌,最主要就是稳定性和匹配度。你要是搞个新牌子,跟比亚迪价格差不多,还好意思吹配置,老实说谁信?朋友这话我听着没毛病。大家都知道,拿低价去撬比亚迪的市场,跟你在桌上压宝别人给你让分一样,不靠谱。
上次我去看车,顺路逛了几家4S店,本来没打算提比亚迪,结果越看越觉得怪,为什么这些车厂都要把‘比比亚迪便宜’当卖点?价格的对比,是最直观的诱惑,但也最刺眼。你看,东风、长安、小鹏里,某些主打性价比的车型,卖点几乎都变成了比比亚迪低几千块。可这事儿怎么说呢?便宜是便宜,但你心里免不了嘀咕:这车是不是其他钱砸少了,品质稳定性、研发底子咋样?没准也就图个过得去,拼价格里杀出来一点活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很不起眼的细节——有一款跟比亚迪同级别的新能源SUV,官方标价比比亚迪低了1万多,但电池质保直接缩水到5年,充电桩优惠少三分之一。就凭这个,维修师傅都说:买这车,特别要小心,万一电池有问题,坑比你想象的深。这种坑爹的供货链条,和比亚迪有自家电池厂+自研BMS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研究这类供应链,就像做馒头——用好面、老面发酵足,才能蒸出好馒头。比亚迪做电池、做车子接地气,人家工厂里自己控制原料、工艺,质量一把抓住,你想摇摆它都难。
前面我说比亚迪自己不吭声,别人算筹码,我觉得还不够准确——有点儿大了。其实比亚迪是不屑和自信这两者结合的结果。不吭声不代表不关心,估计售后、渠道这些后台早就忙开了。毕竟销量太猛,供应链得跟上,渠道库存要调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做得像比亚迪一样的车企才懂,不是吹,后端控制能力强,才是持续卖爆的根本。反过来说,那些拼价格拼口号的对手,后台供应链跟不上,你即使吼得响,最终也只会露怯。
顺便说一句,我有段时间真没细想过,比亚迪怎么就突然犬牙交错让其他车企改口喊我比比亚迪便宜。估计是行业内部传导效应,一种集体心理反应。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杆秤了,当比亚迪成为那个基准线,谁都不敢乱碰。就像股市里的蓝筹股,你想调整估值太难,投资者都盯着你看。没准以后几年,中国新能源其他品牌走的更多是差异化定位,而不是单纯杀价,这才是理智的市场。
你知道吗?我做了个粗粗的心算,假设比亚迪热销车型百公里实际运营成本,大概率在0.4元人民币左右。这个数,和我圈子里靠谱的车主反馈差不多。别小看这成本,租个电池、电网费啥的,全算进去,扛起了续航、 reliability的口碑。对比一些所谓便宜货,加上频繁维修、换零部件,真算下来还不如买贵点的比亚迪划算。这种实打实的经济账,车主最清楚。
聊点跑题的,我还挺嫌麻烦这事儿。行业里不少人光说销量数字,光比价格,到头来都绕不开一个现实——厂家的研发节奏、供应链稳定性、渠道反应速度。你问我哪点最难?研发这关头,像做菜一样,缺一个调料味道就跑,供应链也不能断链——一条零件供应链,断了你整个环节都难受。以前我说这话大概有点泛了,毕竟有些新势力初期管控确实还不错,但长远看,比亚迪这种大规模自研加自控,优势还是稳得一批。
上次跟销售小柯聊,他提了个细节:你知道吗?越是节假日,客户最后决定买车时,情绪波动最大。看了别家便宜,摇摆不定。最终他们会问自己,这辆车长久开能不能省心?特别比亚迪,用户问这个问题的频率最高。小柯这话挺有意思——心里省心两个字,有时候比便宜更管用。
那问题来了,你认为,一旦比亚迪这种标杆被挑战,市场会不会彻底变成产品力和供应链的较量?还是说,谁先降价谁先死?(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只能告诉你,市场逐渐不像以前那样只看眼前价格。越来越多的用户和经销商都明白,买车像买保险,不止看价格,还得看晚上睡觉能不能踏实。比亚迪适应了这点,打的不是便宜牌,是靠谱牌。可是其他品牌会学吗?学了靠不靠谱另外一回事。
比亚迪为什么这么沉默?我猜(估算,没细查),他们是知道自己跑在前头,低调点,省得给对手做靶子。市场风云变幻,话太多就容易漏风。一个沉默的霸主,胜过一百个高喊的选手。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奇妙的现象——想买比亚迪以外的车,结果看着它家车型,心里莫名踏实?这种感觉很奇怪又真实,能让人停下来多考虑一会儿。说出来有点傻,但它也说明了什么。
越安静,越强大——这话,在车圈里,究竟是不是说给人的?你心里有没有其他看不见的筹码,也许才是更重要的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