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打字时,我在路边等公交,看到一辆理想i6静静停在那里,车身线条反光不好,暗角无法拍出细节。你知道吗?我发现理想的设计似乎越来越像是在按豪华版的智能座驾路线走。
不过说实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些数据——估算一下45万左右的中型纯电SUV,要达到理想i6这些续航和配置真的不容易。像我以前接触过的说法,供应链那个炸药包还是挺有魅力的——比方说,高压电池材料,从 Model Y 到理想,都在讲长续航的戏码,实际上这背后,是几十个供应商的博弈。你想想,一块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要保证一致的品质、价格还能控制在合理区间,就跟在菜市场砍价差不多精细。
我得说,理想这次搞的整合度挺高。中控那块大屏,基本把车内几乎所有的交互都包了进去。这种一体式设计,就好比你家厨房的橱柜,不会每个要买菜的区域都单独折腾。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就是操作更直观,出错可能也少一些。打个比方,这样的设计会不会让维修麻烦点?换个屏,得拆一大堆装饰件。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那个超长续航你感受过吗?一口气跑七百多公里,开起来其实也挺松的,特别是高速,风扇响和负载差不多。我曾经算过,百公里油耗(女司机表示:开电车,能怎么算油耗呢?)大概在15-20kWh之间,粗算下来,百公里电费可能在0.8-1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也就是说,一年跑个两三万公里,电费大概在2000到3000元左右,跟油车比还算便宜。反正我一直觉得,买电动车的最大优势,其实还是省油一方面。
但这里边有个问题:你会在意充电高峰期排队吗?理想的5C快充,充十分钟能多出五六百公里续航,听着很香,但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坑多?公共充电桩久充会不会出故障?我去问过几位修理工,他们说,现在充电桩多半都还可以,但多点分散点,风险可能也会少点。你注意到了没有?,就算是大品牌,也会出现充不上的情况,说白了,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回头讲讲空间,理想i6这次比Model Y空间更宽敞?我体验了一下,副驾可以向前滑动,后排那块折叠屏也挺大,看着像个私人影院。一边开车一边还能追剧,假期带娃出行其实挺香的。你觉得,买车是不是最终还是用在生活场景上?比如我有个朋友,买了辆非豪华,但空间大,好上班停车都不用发愁。
以我在渠道看到的情况,理想这个价格区间,竞争其实挺激烈。特斯拉Model Y(大概35万起)虽贵点,但品牌号召力强;而小米YU7价格稍低,配置也不错,但在用户认同上还在发酵。我猜,理想的优势在于豪华感和续航能力,这是很多用户真正关心的点。
不过我还在想一个问题:谁能真正把驾驶自如做到极致?部分厂商可能也只是靠硬件堆叠博眼球,毕竟安全、智能的底层逻辑,远比表面硬件炫酷更重要。毕竟前阵子听说,有人调侃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还挺像玩游戏,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科技在追求惊艳的最关键的还是稳。
你知道吗?我还没细想过,或许理想i6的最大卖点,其实是那个心里默念,买了不后悔的感觉吧。毕竟,车买的不只是性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暗示。
说到现场,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副驾驶的折叠屏边角,有些微微的划痕——估计是提前试装的时候那个试验品留下的痕迹。可见,生产线上的节奏,还得时间检验。
回头想,像我这种用车体会稍微深入点的,最关心的还是——这车开在路上,能不能缓解我每天匆匆忙忙带来的烦躁感。你说,自动驾驶逐步普及后,我们会变得更懒?还是会更想法变多?
其实我在想:未来的车,除了科技配置,最重要的还是能不能真做到用到心坎上。那个细节,比如按钮的手感、座椅的包裹性,才会决定我是不是真心喜欢一辆车。
最后啦,我还是留个问题——你觉得,这款理想i6,以它的配置和价格,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吗?或者说,未来能不能被人记住,除了续航和配置外,还有没有那些无形的感受在里面隐隐发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