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一个搞房地产的,突然跑去造汽车零件,这操作骚得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但山子高科就这么干了。
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行为艺术的恶趣味。一个本来卖房子的,眼看地产这艘船马上就要变成压缩毛巾,一个猛子扎进了汽车圈这个血海。他们不装了,摊牌了,直接收购了比利时的邦奇CVT和美国ARC气体发生器。听起来是不是特国际范儿,特高大上?但讲真,这不叫转型,这叫渡劫。你以为你买的是通往新世界的任意门,结果发现门后面是道诡异仙的片场,你就是那个被各路神仙疯狂吸血的倒霉蛋。
他们在产业链里算老几?二级制造。这名字一听就很卑微。上游是原材料大佬,下游是整车厂爸爸,他们就夹在中间,像个受气的小媳妇。上游卖火药和钢管的,都是些大宗商品巨头,突出一个“爱买不买,不买滚蛋”,山子高科只能点头哈腰比价采购。下游的整车厂更是重量级,每年招标,那不叫谈判,那叫上刑!刀刀见骨!价格说砍就砍,一点道理都不讲。
所以你看,山子高科的处境,就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我们先看它的气体发生器业务,美国ARC。这玩意儿是安全气囊里的核心,听着很硬核,全球市占率第二,好像很牛逼。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啥?不是技术多领先,而是一套“认证”的金钟罩铁布衫。一个产品要通过各种国际标准测试,周期长达一年半,一旦定点,就能锁定一个车型5年的生命周期。
这听起来很美好,对吧?就像你辛辛苦苦考了个编制,以为这辈子稳了。但现实是,这编制只保你五年,五年后重新大逃杀。而且,你的工资每年都在降。因为你的客户,那些一级供应商和整车厂,他们不跟你讲武德。他们每年都会拿着小本本过来跟你说:“兄弟,你看隔壁老王家的价格,你是不是也意思意思?” 你能怎么办?你只能意思意思。因为这个江湖上,你的竞争对手,日本大赛璐,奥托立夫,采埃孚,个个都是准备掀桌子的主。他们随时可以价格闪电战,把你打回原形。所以,所谓的认证护城河,也就是个纸糊的,同行分分钟就能给你捅个窟窿。你涨价?想都别想。
如果说气体发生器业务是穿着纸糊的铠甲在上战场,那CVT变速器业务,就是光着膀子在被人群殴。
说到CVT,我就想起我那台老日产,油门踩到底,光吼不走,那感觉就像中年男人的呐喊,无力且持久。邦奇的CVT,上游的钢带,全球就博世、舍弗勒那几家能玩得转,人家是绝对的庄家,让你锁价就锁价,让你锁量就锁量,你在人家面前,根本没有什么餐桌礼仪可言,人家让你吃什么你就得吃什么,还得说谢谢老板。
下游呢?更惨。它的客户是江淮、东风小康这些。在这些整车厂眼里,你的CVT不是什么核心技术,就是一个成本项,跟车里的脚垫没啥本质区别,越便宜越好。更要命的是,现在是什么时代?新能源时代。各大主机厂都在搞自己的DHT混动,搞自己的电驱减速器,一个个都开窍了,悟了,觉得供应链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最香。
当你的客户自己开始卷自己的时候,你这个外部供应商的末日就到了。人家一旦技术突破,第一个干掉的就是你。所以邦奇只能怎么办?降价,降价,降价。用自爆式的降价去抢那些别人看不上的“剩饭”订单。毛利率从22%降到20%,这只是开始,以后只会更低。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状态不存在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车企供应商的竞争比作修仙有点侮辱修仙了。人家修仙好歹是靠自己,这帮哥们是天天盼着别人自爆,自己好多捡点尸体。
财务上,这公司前几年那叫一个典中典,亏得底裤都快没了。最近突然扭亏为盈,净利润暴涨119%。怎么做到的?主营业务爆了?技术突破了?都不是。是靠卖房子,卖物业,搞债务重组。
这操作是不是很熟悉?像不像一个考试次次不及格的学渣,突然有一天总分及格了,你凑过去一看,好家伙,体育分考了满分。这不叫逆袭,这叫投机。反映主业的扣非净利润还是亏的,这就说明了一切。所以,他们通过卖资产实现了扭亏为盈。这证明了什么?证明了只要你跑得够快,亏损就追不上你。这是一种财务上的闪电战,你学废了吗?
当然,人家也没闲着,也在拼命找新出路。搞新能源,搞半导体,突出一个“什么火就追什么”。
新能源这边,他们双线操作。一边搞纯电物流车,拿了美团、德邦的订单。另一边买了造车资质,准备去“一带一路”国家卖车。这个思路就很魔幻,在国内这个地狱模式的市场上卷不赢,就想着去海外新手村碰碰运气。但问题是,海外市场就真的是蓝海吗?Stellantis、本田这些地头蛇,是吃素的吗?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台车的中年人,我越来越觉得,汽车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取巧的路径。你没有品牌玄学护体,就像特斯拉和奔驰那样,用户自带信仰,你车子有问题他们都能自己找出一百个理由来帮你解释。那你剩下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技术和成本卷到极致。
山子高科的问题就在于,两头都不占。它没有品牌光环,所以它必须在性价比上做到极致。但它又身处一个尴尬的中间环节,上下游两头挤压,让它根本没有能力去控制成本和技术迭代的节奏。它就像一个被绑在铁轨上的人,眼睁睁看着两头都有火车开过来,你能做的,只是祈祷火车晚点。
所以,这家公司的故事,就是一部当代制造业的悲歌。充满了不务正业的冲动、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以及在产业链夹缝中求生的辛酸。他们很努力,又是卖资产瘦身,又是跨界搞芯片,一把子整活。但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出身比奋斗残酷。从房地产跳到汽车零部件,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毕竟,当所有人都想掀桌子的时候,你坐在桌子边上,就是原罪。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