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旅居车辆 安全标志和信息符号》(GB/T 46094—2025),将于2026年3月1日起实施。作为在一线奔走的汽车人,我坐在车内,指尖触到方向盘皮革的微粗糙,听着空调嗡嗡声,那一瞬间像被提醒:别让新花样把路走偏。
同事低声问:新标志会不会更难读?我拍了下仪表台,笑道:不会,像路牌一样直白。
门卫阿姨在停车场指着牌子问:这不是又多一种指示吗?我回:反而更省心,老人孩子都看得懂。
市场规模这块儿不好算,但给出几个点:旅居车市场增速估在12%到18%之间(估算/体感/样本少);2024年合规车的回归率约0.3%(样本少),过渡期成本对厂商的冲击不大(估算)。
笔记本边角留了一条空白,我写下:(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同价位的两款房车,A款用直观的图示和中英对照,B款仍以大段文字为主。夜里找充电口时,A款的箭头和色块像路标,B款则要逐字读。实操差别就是:前者省时间,后者更容易走神。
把标识设计看成供应链里的薄皮:设计是原料,图标是第一道加工,贴在车身上就像用薄皮把功能层压进外壳。你不留意,就可能在夜里把插头插错口。
我原本以为新规会立刻推高成本,后来想通了:这是推荐性标准,企业可自行决定采用与否,且过渡期充足,生产端有缓冲。
你家里的老人看懂这些符号吗?
在露营地遇到标识混乱时,你会怎么做?
未来三年,谁应该对标识的直观性负责?研发、生产,还是使用端的物业?
有点麻烦,像把日常用车再塞进一本说明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上次露营时写的——夜晚找电源要靠灯光的方向,插头边缘有一道细划痕。
(没细想过的猜测,可能错)也许未来会在符号里加触感或声音提示,甚至让按钮点一下就听懂该走哪条路线。
临场小计算:若产量是10万台,每辆车多花5元在标识和培训上,总额约500万元。若这部分成本以整车单价0.02%来摊,影响很小;但如果由此减少了误插,节约的人工成本可能远高于这点小钱。
修理师们的同事说:标识清晰,省下的其实是排队和焦虑。
夜幕在营地外缓缓降临,树影摇晃,车门把手的纹理还在,空气里带着夜晚的凉。你下次出门会先看哪一个符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