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养电车这事还真应了这话。
本来就图充电便宜、不限行,没成想最近又冒出来卖电挣钱的新玩法,天津9、10月要搞示范月,广州也出了方案。
连宝马都在德国推广了这功能,说车主一年能赚大几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钱有这么好赚吗?
先搞懂:V2G到底是啥?
这件事还得归功于这个叫做“V2G”的东西,这词看着玄乎,拆开了其实很简单。
V2G就是“电车给电网送电”的意思,可以把它理解成家里存粮食:秋收的时候米便宜,多买点囤着,等开春米价涨了再卖点,赚个差价。
电车卖电也是这个逻辑:晚上大家都睡了,用电的人少,电价就便宜,也就是专业人士常说的“谷电”,趁这时候给电车充满。
到了白天,大家上班、开空调,用电的人多,电价涨上去了,也就是“峰电”,再把电车的电反过来卖给电网,中间的差价就是赚的钱。
就拿今年4月广州、深圳的试点来说,深圳的谷电才4毛钱一度,等白天往外卖的时候,电网收电的价格能到1块钱,再加上试点的补贴,一度电到手能有4块钱!
这么算下来,充一度电成本4毛,卖出去赚4块,净赚3块6。
之前刷到个博主,就放了半小时电,直接入账120块,这比下班去小区门口摆地摊、或者周末去兼职搬砖轻松多了,简直是“躺赚”的节奏。
电网不傻:为啥愿意花钱收电?
有人肯定会问,电网又不是慈善机构,凭啥愿意花钱从车主手里收电?这里头其实有个小门道,跟平时用电的规律有关。
每到夏天,家家户户开空调,写字楼的冷气也不停,用电就到了“高峰”,这时候电网压力特别大,有时候实在扛不住,就得拉闸限电,或者让电厂满负荷运转。
可到了半夜,大家都睡了,工厂也停工了,用电的人少了,电厂却不能说停就停,这时候发出来的电没人用,就白白浪费了。
而现在街上跑的电车越来越多,全国都超过3600万辆了,这些电车不就是现成的“移动大充电宝”吗?
所以晚上把没人用的“闲电”存到电车里,白天用电高峰的时候再送回电网,既避免了电的浪费,又帮电网扛住了高峰压力,这叫“削峰填谷”。
说个实在的,要是这3600多万台电车都能卖电,每台按10千瓦的功率算,加起来就是近4亿千瓦的供电能力,差不多是夏天全国用电高峰的三分之一。
这么大的力量,电网能不乐意给点“辛苦费”吗?更何况这根本不是电网亏了,而是双赢的事。
想挣钱?先绕开这几个坑
虽然听着挺美,但真要动手试,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至少现在还有几个坑得绕开。
第一个坑:不是所有电车都能卖电,想卖电,电车得装个“双向充电机”,就是既能充电又能放电的设备,可这玩意比普通的充电机贵20%-30%,差不多多花一千来块钱。
有些车企觉得车主不一定用得上,为了省成本就没装,所以你得先看看自己的车有没有这功能,别兴冲冲地想卖电,结果发现自己的车只能“进电”不能“出电”,白高兴一场。
第二个坑:能卖电的充电桩太少了,现在想找个支持V2G的充电桩,比周末早上找个不排队的菜市场还难。
别说三四线城市了,就算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满大街找可能也就那么几个试点桩,总不能为了卖几十块钱的电,特意开几十公里去充电吧?
而且这充电桩还特别贵,是普通快充桩的2-3倍,商家也不太愿意轻易装,所以短时间内想随处都有,不太现实。
第三个坑:协议不统一,插上去也不一定能用。
按理说,充电接口都有标准,插上就能用,可卖电不一样,车企和充电桩企业的“通信协议”不统一,可能会出现连不上的情况。
之前蔚来想推V2G,还得拉着南方电网、宁德时代一起商量,三方达成一致才能搞试点,普通车主哪有这功夫?就算车支持、桩也找到了,说不定因为协议不对,还是卖不了电。
不过有个事可以放心,就是电池损耗,有人担心老充老放,电池会坏得快,其实之前有实际测试,就算天天卖电,十年下来电池也就少个几公里续航,折算下来的损耗成本,比卖电赚的钱少多了,这点倒不用太纠结。
这事能成吗?慢慢等就行
虽然现在有不少坑,但也不是没盼头,最近这半年,已经有13个省市出了相关政策,有的给车企补贴,让他们多装双向充电机。
有的给充电桩企业钱,鼓励建更多V2G桩;甚至连重卡、网约车这些商用车都考虑到了,看来是真想把这事推起来。
咱们国家搞基建的能力不用多说,当年充电桩少的时候,没几年就铺得满大街都是,现在V2G也就是时间问题。
天津、广州的试点已经开始了,接下来肯定会有更多城市跟上,桩会越来越多,协议也会慢慢统一,到时候卖电可能就像现在充电一样方便。
结语
总的来说,电车卖电挣钱这事,不是噱头,是真能实现,而且对车主、对电网都有好处,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不方便,车、桩、协议都还没跟上,但趋势是好的。
养车本来图的就是个省心、划算,要是以后卖电能成常态,相当于养车成本又降了一块,何乐而不为?
但也不用现在就急着去试,等身边的桩多了,再看看自己的车能不能用,到时候再赚这个“轻松钱”也不迟,毕竟好饭不怕晚,省心又赚钱的事,多等一阵也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