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向着全球化战略目标奋斗不止

汽车圈里有句狠话,不跟着时代变,就得被淘汰。拿这话套现在的汽车业,那是真准。

提起长城汽车,谁人不知?

前些时候的上海车展,他们又亮了相,六个品牌,近四十款车型,一字排开,那气势,真叫一个足!

还把标志也换了,在原先的“烽火台”下添了GWM,说是“Go With More”,摆明就是要不停往上冲。

他们的带头人穆峰也撂下话了,要在2025年达成1500万辆车的产量目标,还要使出“生态出海+本土深耕”的策略,把生意做到全球。

不过,要说这次车展上,长城让人觉得颇有玩头的,倒不是这些外在的排场,而是他们选的技术路线。

别的车企都卯足了劲儿搞新能源,恨不得立马把燃油车都给扔进历史垃圾堆。

可长城呢?

偏偏要跟大排量发动机死磕到底!

还掷地有声地声明,绝不碰增程。

增程是啥玩意儿?

说白了,就是个过渡方案。

从理想开始,这东西就火得一塌糊涂,就连华为也进来插一脚。

有数据披露,短短几年,增程式电动车的市场占有率就翻了好几番。

理想的掌舵人李想甚至下了定论,今后国内品牌都要转投增程式的怀抱。

长城却不吃这一套。

他们认为,增程这门道是简单,成本也低,但效率太差,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能量损耗格外突出。

长城有自主研发的Hi4技术,高速状态下能缩短能量传送的路径,提高效能。

用他们掌门人穆峰的话说:“我们自己都有顶尖的新能源架构了,为啥反倒让用户迁就落后的增程方案?”

这话说得够硬气,不过也有人犯嘀咕,长城是不是太倔了?

眼下增程车型卖得这么俏,你非要跟市场对着干,是不是有点犯傻?

其实,长城这么做,也是有缘由的。

他们的Hi4技术,确实有几分实力。

另外,长城也不想搞“非此即彼”的那一套,而是想把内燃机和电驱动系统结合起来,依照不同地域的需求,推出更适宜的车型。

您琢磨琢磨,咱们幅员辽阔,各地的实情都不一样。

有些地方充电设施健全,适合纯电动车;有些地方路况复杂,适合越野车;还有些地方,混动也许是更优的选择。

长城正是想贴合这些不同的用车情境。

长城汽车:向着全球化战略目标奋斗不止-有驾

撇开技术路线不说,长城在海外市场也下了狠功夫。

上一年,他们在海外的销量增长了44.61%,占据总销量的36.8%;来自海外的收入也提升到了39.7%。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海外售车的利润率颇高,胜过行业的平均水平。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城在海外兜售的,不只是低价车,更有高附加值的车型。

像是魏牌高山、坦克700 Hi4-T,在东南亚、中东等地都能卖出超出定价的价钱。

长城的愿景,并非只是简简单单地把车卖到国外。

他们想要在国际高端市场崭露头角,与那些老牌的越野劲旅一较高下。

穆峰表示,他们会用坦克SUV去争夺全球越野车市场,并且借助魏牌新能源,来抬升企业的全球品牌价值。

当今,全球汽车市场的三分之一,都汇集在美欧日韩以外的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地区的人们也在不断涌现出新的出行需求,汽车销量仍有巨大的攀升空间。

长城正是看准了这些机会,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增长。

当然,通往全球化的道路注定崎岖。

长城要直面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困境,还有市场竞争、文化差异、规章制度等等各种各样的难题。

单说技术层面,长城固然在某些方面具备优势,但与那些国际大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尤其是在智能化、电气化这些前沿领域,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来看市场竞争。

现如今的车市竞争空前激烈,不仅有老牌的汽车集团,还有像特斯拉这样的后起之秀。

长城想要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势必拿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还有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汽车的偏好与要求大相径庭。

长城想要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务必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推出符合当地消费群体心意的产品。

无论如何,长城勇于亮剑,敢于突破,这种精气神还是值得我们点赞的。

惟有不懈努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求生存,才能实现自身的目标。

长城汽车的全球化征程,绝非坦途。

但只要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锤炼自身的实力,坚信终有一日,他们能走向世界,蜕变为真正的全球品牌。

咱们且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