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砍掉天幕,隐藏把手被禁,车厂终于向安全低头?

最近,咱们身边的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是越来越多了,样子也一个比一个科幻,感觉未来一下子就来到了我们身边。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真正开上了这些新潮的汽车之后,一些当初看着特别亮眼的设计,在日常使用中却带来了不少不大不小的麻烦。

这就不禁让人想问一句,咱们买车,到底是为了追求那些看起来很酷的设计,还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安全?

特斯拉砍掉天幕,隐藏把手被禁,车厂终于向安全低头?-有驾

最近,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一个通知,就像是给这股过于追求“未来感”的风潮点了一下刹车,让整个汽车行业都开始重新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先从那个让很多人又爱又恨的隐藏式门把手说起。

最开始,特斯拉把这种设计带火了,车门一锁,门把手就缩回去,整个车身侧面光滑得像一块镜子,确实好看,也显得特别高级。

但是,这种好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在咱们国家北方地区。

一到冬天,气温降到零下,雨雪一冻,这个原本应该潇洒弹出的门把手,就可能被冻得结结实实,纹丝不动。

很多车主都分享过这种哭笑不得的经历:大清早急着上班,车门却怎么也打不开,只能回家拎着热水壶,小心翼翼地往门把手周围浇,一边浇一边还得担心会不会把车漆给烫坏了。

折腾半天,好不容易把冰化开,拉开车门,一看表,上班早就迟到了。

这还只是日常的不方便,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安全。

特斯拉砍掉天幕,隐藏把手被禁,车厂终于向安全低头?-有驾

试想一下,如果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断电了,或者车载电脑系统突然失灵,这种完全依赖电力和程序的门把手还能打开吗?

如果从外面打不开,救援人员怎么在第一时间把车里的人救出来?

如果从里面也打不开,那车里的人岂不是被困住了?

这可不是小事,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大问题。

所以,工信部这次明确提出,汽车的门把手不能设计成完全隐藏、在紧急情况下无法通过人力直接操作打开的样式,这个规定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它不是在限制创新,而是在为安全划定一条底线。

其实我们国内的一些车企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做得更周全。

比如问界M8,它的门把手是半隐藏的,既保留了一定的美观,又在下方设计了一个可以手动抠开的机械结构,等于上了一道双保险。

还有的品牌,像宝骏云海,干脆就回归了最传统的外露式门把手,虽然看着没那么“科幻”了,但无论什么天气,无论车辆有没有电,你伸手一拉,门就能开,这种踏实感是任何花哨设计都替代不了的。

特斯拉砍掉天幕,隐藏把手被禁,车厂终于向安全低头?-有驾

特斯拉也很快做出了反应,表示会修改设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承认,承认了过去在追求极致简约美学的同时,对复杂使用场景和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考虑得不够周全。

说完了门把手,我们再聊聊那个曾经被视为新能源车标配的全景天幕。

一整块巨大的玻璃车顶,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坐在车里感觉空间特别大,视野也开阔,晚上还能看看星星。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白天开车,尤其是在夏天。

这块巨大的玻璃,就像一个放大镜,把太阳光和热量毫无遮挡地引到车里,车内温度会急剧升高。

有车主做过测试,在太阳底下暴晒,车顶玻璃下方的温度能轻易超过五十摄氏度,感觉就像头顶上顶着一个烤炉,空调开到最大也感觉杯水车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车主们也是想尽了办法。

有人花八九百块钱去买官方或者第三方的遮阳帘,心里总觉得这笔钱花得有点冤;还有更硬核的车主,自己动手买来工程上用的那种铝箔隔热棉,每年夏天开始前,仔細地贴在天幕内侧,到了秋天再费劲地撕下来,一年一度,像个固定仪式。

特斯拉砍掉天幕,隐藏把手被禁,车厂终于向安全低头?-有驾

那么,为什么车企那么喜欢用全景天幕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成本。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么大一块玻璃应该很贵,但实际上,它的制造和安装成本,要比一个带有复杂机械结构、可以开启的传统天窗便宜不少,有的甚至能便宜一半以上。

而且,天幕本身比较薄,还能为车内争取到一点点宝贵的头部空间。

对于车企来说,这既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又可以作为一个“科技感”和“豪华感”的卖点来宣传,自然是乐此不疲。

但这种把成本节约建立在牺牲用户舒适度之上的做法,终究是会被市场反感的。

所以,当特斯拉宣布新款的部分车型不再标配全景天幕时,虽然有些人第一反应是“减配”,但更多理性的消费者认为这是一种“反向升级”,是车企终于听进去了用户的抱怨,把选择权还给了消费者。

门把手和天幕的问题,其实只是当前新能源汽车设计潮流的一个缩影。

现在还有一个很普遍的趋势,就是车内恨不得取消掉所有的物理按键,把所有功能都集成到一块巨大的中控触摸屏里。

特斯拉砍掉天幕,隐藏把手被禁,车厂终于向安全低头?-有驾

从视觉上看,驾驶舱确实变得非常简洁干净,但从驾驶安全的角度来看,这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以前我们开车,想调节一下空调风量,或者打开除雾功能,手上摸到一个旋钮或者按键,凭着肌肉记忆就能完成操作,眼睛根本不用离开前方的道路。

而现在,你可能需要先在屏幕上找到对应的图标,点进去,再在弹出的二级甚至三级菜单里滑动、选择,整个过程需要你低头去看屏幕,注意力会从路面上分散好几秒钟。

在高速行驶时,这几秒钟的失神,车辆可能已经开出去了上百米,一旦前方有突发状况,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设计,把本应是辅助驾驶的智能系统,变成了一个潜在的干扰源。

归根结底,好的科技应该是为人服务的,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

它应该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你的生活,让你用起来得心应手,而不是给你增添学习成本和使用障碍。

一辆好车,就应该是你拉开车门就能轻松进入,坐进去按下按钮就有冷风或暖气,说一句话就能设定好导航路线,而不是让你在寒风中跟车门较劲,在酷暑下被车顶暴晒,在行驶中为找一个功能而手忙脚乱。

最近有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在评价新能源汽车时,对“操控便利性”的重视程度已经首次超过了“外观设计”,这说明大家已经过了那个只看脸的阶段,开始更加注重车辆的内在实用性。

工信部这次出手规范,可以说是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安全和实用,永远要排在花哨和噱头的前面。

汽车厂商们也应该明白,真正能留住用户的,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惊艳设计,而是日复一日使用中的可靠、舒适与安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