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街头,一声巨响打破平静。5月17日,花果园小区附近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一辆刚上市的小米SU7电动车撞倒行人,现场瞬间陷入混乱。
次日,南明区交警向媒体证实事故存在,但关于伤亡细节和事故原因,两名工作人员给出不同回应。事故是否涉及车辆性能问题?官方为何迟迟不公开真相?目击者口中的“司机慌张下车”背后藏着什么隐情?
17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一辆白色小米SU7行驶中突然撞向路人,被撞者倒地后一动不动,周围群众迅速报警。现场照片显示,车辆前盖轻微凹陷,地面残留疑似血迹,警车和救护车随后抵达。一名自称目击者的网友描述:车速特别快,根本来不及躲,司机下车时脸都白了,手一直抖。
事故引发公众追问,南明区交警的回应却让事件更扑朔迷离。18日上午,潇湘晨报记者首次致电时,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事故已处理”,但再次询问时,另一人却称“不了解情况”。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点燃舆论,评论区炸开锅:人命关天,信息透明这么难?新车上市就出事,小米该出来说句话!
围绕事故的争议持续发酵。部分网友质疑小米SU7的刹车性能,翻出此前测评中提到的“动力过猛”问题;也有人认为责任未必在车:路上那么多SU7,怎么就这辆出事?司机操作才是关键。
汽车领域专家迅速发声,提醒公众理性:新能源车数据都有记录,最终结论得看黑匣子,现在下判断太早。
翻看近年记录,新能源汽车事故常伴随“人车责任”之争。去年杭州某起特斯拉事故中,车主坚称“自动加速”,调查却发现是脚垫卡住油门;今年初北京一起小鹏汽车追尾,最终认定司机分心玩手机。数据显示,超六成新能源车事故与人为因素相关,真正因系统故障导致的仅占15%。
事故背后,更牵出公众对行车安全的焦虑。随着公安部宣布2025年启动“智慧交通严查行动”,新能源车的安全监管已成重点。有车主留言:技术再先进,也抵不上司机多长点心。评论区随即展开激烈讨论,有人呼吁强制安装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也有人吐槽:路上龟速党、加塞党才是真隐患!
一场车祸,撕开科技便利与安全风险的复杂博弈。小米SU7的这次事故,是偶然还是警示?答案或许藏在行车数据里,但生命的代价永远无法用数据衡量。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别让方向盘后的侥幸,成为别人家庭的噩梦。
你认为新能源车该如何平衡性能与安全?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