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车窗膜到底值不值得贴

蔚来的故事,最近总能引发热议。有人说亏损太吓人,也有人说送权益送到“血本无归”。甚至还有车主感慨,说自己买车时看着“豪气”,提车时拿到的赠品却“寒酸得离谱”。一边是高端品牌的形象,一边是用户吐槽,听着确实有点割裂。但这些争议归根到底,其实都指向了一个问题:蔚来到底在干嘛?它是一直在烧钱,还是一步步有计划地走?

先说一个让人瞪眼的数据——蔚来2022年的全年净亏损超过140亿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对比同年国内某些自主车企的净利润,这个亏损额几乎可以抵得上它们十年的盈利总和。再细看蔚来的毛利,2022年整车毛利率为10.4%。但到了2023年第二季度,这个数字突然跌到了负值——负1.0%。不但没赚到钱,还倒贴了。亏损越来越大,毛利却从正变负,表面看起来确实是“越卖越亏”。再加上用户吐槽买车权益差异大、试驾赠品“拉胯”,很多人都在问:蔚来是不是快撑不住了?

不过,别急着下结论。亏损、毛利这些数据确实吓人,但它们的背后,其实没那么简单。

先拆拆蔚来的账单。蔚来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按传统车企逻辑运营的公司。它的商业模式,咱们可以简单分成三块看:整车销售、用户服务和研发投入。先说整车销售,按照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蔚来的单车均价大概在40万左右。这个价格区间,在自主品牌里已经是天花板级别。但问题是,高端车的定位,意味着需要更大的营销和服务成本来支撑品牌形象。比如蔚来店面设计、换电站铺设,这些成本摊到每辆车上,把毛利给压得很低。

再看研发投入。2022年,蔚来的研发费用高达107亿,占全年总收入的22%。这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同为新势力的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研发费用分别是66亿和61亿,蔚来几乎等于它们的1.5倍。而传统车企更夸张,比如上汽、一汽,其研发占比普遍在5%-10%左右。这说明什么?蔚来在“烧钱”搞研发,而且是重仓压在电动车核心技术上的。这些技术现在看似未必能短期回本,比如换电技术、NOP驾驶辅助功能,但在未来可能成为卖点。

那为什么毛利会变负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蔚来的高端定位和补贴策略,是“结构性亏损”的重要原因。2023年上半年,蔚来推出了新一代ES6等车型,为了抢市场,一度降价或增加权益赠送,比如免费换电、NOP高级驾驶套餐的赠送、积分奖励等。这些成本都计入了车辆销售成本里。换句话说,蔚来是在用利润换市场。问题是,这种打法在传统车企里其实不稀奇,但在新势力里,蔚来的成本结构就显得“过于沉重”——服务体系和研发投入像两座大山,把短期盈利空间压得几乎没有。

蔚来车窗膜到底值不值得贴-有驾

那同行表现怎么样?咱们拉几个对比看看。理想汽车的毛利率和净利润最近几年都表现得比较稳定,2023年甚至实现了季度盈利。小鹏汽车则一度陷入毛利率低迷,但通过降本提效逐渐恢复。都比蔚来看着“轻松”一点。但仔细想想,理想的车型单一,专注于家庭用户,研发投入相对小。小鹏则通过牺牲高端定位,转向性价比路线,分摊了成本。而蔚来的问题在于,它试图同时走高端和技术路线,导致拖累更大。

至于传统车企,很多人会说“亏损”是新势力的普遍现象,传统车企稳得多。可真是这样吗?其实未必。比如大众和丰田这样的巨头,在电动车转型初期也经历了高额研发和市场推广成本的阵痛期,包括补贴、工厂改造等投入,短期利润也被严重压缩。蔚来目前的状态,其实很像这些传统车企转型时的“前夜”。

所以,蔚来是在“乱花钱”吗?其实不是。这里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战略性亏损。蔚来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服务和技术的领先,占领高端市场。比如换电站网络,这在短期内看是个巨大的成本,但从长远看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再比如赠送NOP驾驶套餐,这有点像手机厂商在4G刚普及时送流量套餐的策略——先养用户习惯,后期再收费盈利。只是,这种玩法对现金流和融资能力要求很高,蔚来短期内必须承受亏损压力。

那风险在哪?蔚来的问题,不是亏损本身,而是能否撑到盈利的那一天。目前看,蔚来的资金链还算健康,但如果未来几年的市场表现没达到预期,比如销量增长不足或用户粘性下降,资金压力会放大。而且,高端路线的竞争对手太多,BBA(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的下探,也对蔚来构成了威胁。

总结一下,蔚来的数据确实吓人,但它的打法有其逻辑。毛利变负也不是因为“卖一辆赔一辆”,而是因为蔚来选择用利润换市场,布局未来的竞争力。风险存在,但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到下一阶段。简单点说,看着亏钱的蔚来,其实是在赌一个更大的局。至于赌得成不成,咱们只能继续观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蔚来的账本,真不是按常规逻辑能看懂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