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理想汽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他们的首款纯电SUV i8正式登场。理想一向擅长造势,从发布会的声势到媒体通稿的铺天盖地,再到线下体验中心的全面铺开,这一套流程走下来,不输任何一线大厂。
可结果呢?热度有了,订单数据却冷得出奇。没有公布具体大定量、没有“几分钟几万辆”的炫耀,仅有一份“请大家理性看待”的新闻稿。
今天我们不聊立场,只聊事实——理想i8的问题,到底出在哪?这是一辆“慢半拍”的产品,还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战略误判?
一、理想i8卖点不清晰:什么人买它,自己都说不清?
如果你去翻理想i8的宣传文案,你会看到一堆关键词:智能座舱、家庭用车、800V快充、空间表现、城市智驾……
问题来了,哪一个是它的核心优势?又或者说,它有哪个方面在同级中做到显著领先?
比如智能驾驶,它还未完全量产落地;800V平台虽有,但配套充电网络还不成熟;空间大,这没错,可L7、L8就已经够用了。
而售价高达45万起,这个价格已经进入传统豪华品牌纯电SUV的腹地,比如宝马iX3、蔚来ES7、问界M9,甚至是极氪009的低配也能摸到。
从用户视角来看,你要我花45万买理想i8,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我为什么不选一个更成熟的?
二、对标竞品各有优势,i8像个“夹缝中”的产品
我们不妨横向对比一下,看看理想i8的市场处境。
车型 指导价 核心卖点 技术成熟度
问界M9纯电 46.98万起 城市NOA广覆盖、HarmonyOS座舱、华为智驾 已批量交付
蔚来ES7 43.8万起 空气悬架+换电系统、NAP稳健成熟 用户基础广泛
理想L8增程 34.98万起 空间+舒适性+家庭氛围感,用户口碑扎实 年销量十几万台
理想i8 45万起 空间大、纯电平台、新设计语言 初代产品,尚无大规模市场验证
问题就出在这个“初代”二字上。
纯电i8作为理想首款800V平台车型,实际交付和运营经验为零。无论是三电稳定性、整车能耗优化还是智能系统的Bug率,用户都只能“赌”理想的自研能力。
而当年理想L8上市,至少是站在L7、L9的用户反馈上不断迭代。而i8,面对的是一个未知市场,没有过往用户基础兜底。
三、安全营销“反向发酵”,用户对理想的信任开始打折?
这次发布后,理想也照常安排了一场“车身对撞演示”,意图是强调i8高强度钢结构和电池底部防护能力。
但问题来了,这种演示是有用的,但必须透明且专业。而视频播出后,大量汽车博主质疑测试方法、道具真实性,甚至有人调侃:“你这是在演节目还是在搞科学实验?”
对于一个靠“口碑+信任”起家的品牌来说,这种疑点其实杀伤力很大——用户对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打问号,尤其是那些原本从增程转纯电的潜在客户,会更加谨慎。
四、用户心理变化了,i8却还停留在“理想1.0”
回头看看理想的产品逻辑:空间大、家用氛围感强、车内屏幕多、语音交互便捷,这一套打法在2022年确实打动了不少家庭用户。
但到了2025年,用户的判断维度已经进化了:
• 不再盲信“智能语音”,而是看实际的智驾能力是否可用可依赖;
• 不再单看“车大不大”,而是关注空间利用效率和灵活性;
• 不再崇尚“新势力即创新”,而是越来越多参考售后、保值、真实稳定性。
理想i8依旧试图用“家庭友好”来打动用户,但问题是——现在这个理念早已被复制得遍地都是,甚至比你做得更细致。
五、总结:理想i8不是错在产品,而是错在节奏
i8并不是一辆“差车”,从硬件设计、工艺用料到整体完成度来看,它仍然体现出理想一贯的细节把控和用户体验优化。
它真正的问题,是出现在战略节奏和市场预期管理上:
1. 战略冒进:从增程跨向纯电,没有做好产品铺垫,也缺乏用户教育和过渡型车型支撑;
2. 预期拉高:过度营销带来了用户心理门槛,但产品交付体验尚不清晰,形成“反差”;
3. 竞品误判:低估了乐道L90等新玩家的策略灵活性,被反手一刀切中定位盲区。
实用建议:如果你正好在看这个价位的纯电SUV
如果你是家庭用户,考虑45万左右的纯电SUV,我建议先对比以下3款,再决定:
• 问界M9纯电版:华为智驾实际可用性强,语音操控体验更顺滑;
• 蔚来ES7:自带换电生态,适合高频出行者;
• 理想L8 Pro(增程):预算没那么紧的话,L8反而是理想现阶段最稳妥的选择。
i8可以观望一阵,等首批用户体验和OTA更新后再下手不迟。
最后一句话:
理想i8不是不值得买,而是现在不值得冲动买。
买车不是买热度,买的是解决方案。等它真正跑通了,再决定也不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