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特斯拉,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尤其是电池这事儿。
你看啊,国产的Model 3和Model Y,标准续航版用的是咱们的宁德时代电池,这没毛病,但只要你加钱上到长续航或者Performance版,嘿,电池就悄悄变成了韩国LG的。
这算什么??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明摆着嘛,肯定是LG的电池更牛,性能更好,所以才给高配用,咱们的国产电池,说白了就是个“丐版特供”,专门用来拉低价格的“边角料”呗?
一开始我也这么想,但深扒一下才发现,这水啊,比想象的深多了。
这根本就不是一道技术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01、历史的“惯性”,没那么容易调头
这事儿你得把时间往前倒,回到那个电动车还被当成“异类”的蛮荒时代。
那会儿谁在搞电池?
也就日本的松下和韩国的LG、三星这几家,技术相对成熟点,能稳定供货。
特斯拉那时候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哪有资格挑三拣四,有得用就不错了,所以最早跟松下深度绑定,后来为了不被一家卡脖子,又引入了LG。
你想想,这么多年的合作下来,人家整个生产线、工艺流程、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调校,全都是奔着LG和松下的三元锂电池去的,磨合得那叫一个顺滑。
这套系统跑得好好的,没出过岔子,你让马斯克突然换掉?
换谁谁心里不打鼓?万一踩坑了,全球交付都得停摆,这风险谁担得起?
所以啊,高配车型继续用LG,是一种路径依赖,更是为了一个字:稳。
02、宁德时代“上车”,纯粹是“逼”出来的
那后来宁德时代又是怎么挤进来的?
这事儿就更简单了,是被国内市场给“逼”出来的。
你看看前几年国内这价格战打的,简直是刺刀见红,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就敢降一万五。
特斯拉也肉疼啊,它的成本本来就不低,再跟着这么卷下去,利润都要被榨干了。
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成本上动刀子,而电池占了整车成本的大头。
这时候,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就成了“香饽饽”,虽然能量密度比三元锂差点,续航短一点,但它便宜啊!安全系数还高!
不用它,想把Model 3的价格打到25万以内,基本是痴人说梦。
于是乎,为了在中国市场活下去,为了不被比亚迪们“卷死”,特斯拉只能咬牙,在低配车型上马了宁德时代的铁锂电池。
这波操作下来,价格是真打下来了,销量也确实稳了。
可以说,宁-特联手,完全是一场为了应对中国市场惨烈内卷的“商业联姻”,跟谁技术更牛X,关系真不大。
03、真正的“幕后黑手”:躲不开的国际博弈
本来这“高配LG,低配宁德”的组合拳,在全球各打各的,也挺和谐。
结果呢,老美那边不干了。
眼睁睁看着中国新能源车和电池产业链搞得风生水起,他心里发凉啊。
于是,《通胀削减法案》(IRA)这记重拳就砸下来了,直接规定,想拿满7500美金的购车补贴,你的电池组件和关键原材料,就不能跟中国有太多关系。
这招太狠了,简直是釜底抽薪!
特斯拉在美国卖的Model 3标准续航版,之前用的就是从上海超级工厂运过去的宁德时代电池,2023年还能拿一半补贴,到了2024年,一分钱都没了。
这谁受得了?
马斯克自己都急了,公开说这政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那能怎么办?总不能为了用宁德时代的电池,眼睁睁看着几十亿的补贴不要了吧,那不是血亏吗?
所以你看,特斯拉转身就跟LG签了个43亿美金的大单,让LG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给特斯拉生产电池。
这操作,说白了就是为了绕开政策红线,继续在美国“骗”补贴,不,应该说,是合规地拿到补贴。
这跟LG电池本身比宁德好多少,有半毛钱关系吗?
没有!
欧洲市场,看这架势也差不多,碳关税、本地化生产要求,一个个都在路上,虽然没明说,但潜台词就是:供应链你得搬过来。
所以,这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选择,而是一个地缘Zz下的必选题。
最后,说几句大实话吧。
别再傻乎乎地纠结特斯拉用谁的电池了,这背后根本就不是对某个国家电池技术的“评价票”,而是对不同市场规则的“准考证”。
在中国这个考场,它用宁德时代的卷子答题,能把成本干到最低,销量冲到最高,这就是满分答案。
在美国那个考场,规则变了,它就必须换成LG这张卷子,才能拿到补贴,顺利“上车”。
这里面没有那么多“谁行谁不行”的恩怨情仇,全是生意,全是生存,全是作为一个全球企业在不同山头拜不同码头的现实选择。
咱们普通人啊,看个热闹就行了,千万别太真情实感。
不然总觉得我们用低配就是被“割韭菜”,人家用高配就是“香饽饽”,其实在马斯克的商业棋盘上,大家都是棋子,只是在不同规则下,发挥的作用不一样罢了。
想通了这一点,心里是不是就没那么堵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