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价格战降温,利润回升,技术品牌成新考验

曾几何时,中国汽车市场被价格战裹挟,像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谁跑得慢、降价不及时,谁就要被市场无情淘汰。数据显示,仅2023年前七个月,降价上市的新车型就有113款;2024年,这个数字升至147款。厂商们几乎不在乎利润,不计后果地“以价换量”,只为苟延残喘,多卖几台车。仿佛只有票面价格的不断下降,才是这个行业的唯一信仰。消费者看起来像是赢家,其实只是被拉进一场硝烟四起的价格骚乱。

然而,到了2025年,事情出现了微妙变化。统计数据显示,1-7月新车降价规模收至106款,降幅明显收窄。尤其是来到7月,仅有17款车型降价: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7万元,燃油车平均降价1.3万元。比起往年提前开启的“贴身肉搏”,今年的价格战,像是午后的阵雨,来得迟、下得慢,也柔和了许多。表面上,这是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发力、市场自我修复的结果,实则也是行业痛定思痛的自救。一味拼低价,终究是在饮鸩止渴,利润空心化、品牌失序,最终损人不利己。

车市价格战降温,利润回升,技术品牌成新考验-有驾

价格战暂时冷却,转身带来了另一个信号:利润率回升。2025年6月,汽车行业利润率攀升到6.9%,成为疫情后市场极度内卷期难得的暖阳。很多企业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账面上多了几个零,媒体里少了“断臂求生”“赔本赚吆喝”的哀鸣。一时之间,仿佛所有人都在松口气,觉得最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然而,这只是旧内卷的谢幕,并不是新序幕的终结。

因为,“利润回升”不过是市场从地下室走上了一层楼,还远谈不上风光。价格战的暂停,不过是旧台子的散场,不等于新故事的开始。真正的考验,并不是谁能把车卖得更便宜,而是谁能在技术和品牌上做出硬核突破,建立不可动摇的竞争力。

首先,技术能力成为真正的分水岭。“三电”(电池、电驱、电控)研发、智能驾驶、以及补能基础设施,成了所有车企绕不过去的大山。以前靠几句“智能生态”“创新动力”忽悠消费者的时代结束了。市场需要的是,谁可以让技术从高端实验室,走向普罗大众,让产品稳定、体验流畅、售后安心。不仅仅是功能叠加的堆砌,而是要让用户切身感知到好用、可靠、有温度。

其次,品牌软价值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消费者不再只认性能和配置,车企再怎么“卷”马力、卷续航,也难以打动越来越成熟的用户。大家更愿意为品牌调性买单,为背后的生活哲学和企业承诺下单。用户体验、生态体系、长期主义——这些曾经被忽略的“花架子”,正在变成关键砝码。谁能赢得用户的心、建立信任闭环,谁才能在洗牌中站稳脚跟。

所以,价格战的终结,不是车企“好日子”的开端,而只是低水平乱打的结束。从此以后,靠价格死拼、互相踩踏的不再是赢家。拼到最后,真正脱颖而出的,必然是那些有技术底蕴、品牌力量、服务体验能打的玩家。饿着肚子打架,不如练好内功再上场。

车市价格战降温,利润回升,技术品牌成新考验-有驾
车市价格战降温,利润回升,技术品牌成新考验-有驾

如果说过去三年,车圈的主旋律是低价厮杀、营销噱头和短暂繁荣,那么今后的竞争注定更加激烈和艰难。行业门槛全面提高,淘汰赛才刚拉开帷幕。厂商要做的不仅是造出一辆产品,还要搭建一套服务体系,构建可持续的品牌生态——这是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的“慢功夫”。

消费者乐见其成,市场也得以喘息。但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价格战只是一个插曲,高水平的竞争才是真正的主旋律。那些没有技术、没有品牌、只会“贴身肉搏”的厂商终将被淘汰。于是,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真正的难日子,恰好才刚刚揭幕。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