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做供应链的哥们儿聊到了智驾算力的事儿,他说:你别光盯着那个Tops,听说现在吉利跑出了1400Tops,超过比亚迪的508,以及华为和奇瑞那1000Tops,能干嘛?我感觉这数据水分大。我当时也懵了,1400Tops,这数字听起来真顶,是真猛还是吹牛?
说到算力,得先说说这东西到底代表啥。简单点说,算力就是车上CPU多快多厉害,能在复杂路况、拥堵或者突发情况时,快速做出决策。算力高,理应反应更快,算的更细,路况理解更精准。但这事儿就像脑子聪明也得看人愿不愿意用力,也是要效率和优化算法配合才爽。记得业界有人拿手机系统举例:IOS为什么更顺,Android大多卡顿?并不是硬件差,优化更关键。车也是,算力多没用,算法得搭配上。
比起算法,这次真的有意思的是,吉利这套算力配置背后,跟供应链和研发流程脱不了关系。前两个月我还在厂家参加研发评审,发现他们给这些处理器选零件是个技术活儿。举个生活比喻,就像你要给一台烤箱装芯片——这芯片不仅要够快,还得配合风扇和控温模块,烤蛋糕才不会糊。吉利在眼睛(传感器)和脑力(算力)上都下了血本。装了数量最多的摄像头和Lidar+雷达组合,感觉没法低调,够激进。
算力这块儿,好像吉利直接把米家多核心计算机搬到车里了,确实闪闪发光。跟比亚迪、华为、奇瑞比,后两者更注重硬件与成本平衡,没那么多传感器,但软件调教很细,算力数字没那么吓人。比亚迪那套五电机体系加整车智能平台,算是腿脚上的优势。简单说,眼睛(传感器)、脑子(算力和算法)是必须的硬件基础,但如何让腿脚(驱动系统)协调起来才是王道。毕竟你别指望再聪明的大脑,手机拿着站着,跑步依旧跑不过脚勤的家伙。这点比亚迪确实有料。
有趣的是,华为跟奇瑞在车机智驾系统推广时,都给我说过,他们其实更看重无图领航功能。啥意思?就是不靠高清地图也能规划路线,爬岗敲警示牌、施工路段都走得靠谱。比亚迪也有类似功能,甚至计划2025年覆盖10万台智能驾驶车型,价格跨度从10万到80万,意思是低端市场也能用上高级辅助驾驶,不再是豪车专属。技术版本多样,大家拿出来的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得挑着买。
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大家提到的算力高背后,都有个认知误区——算力不等于多线程能力。就像电工说的,家里多插座没用,得电线足够粗、接线正确,才能安全用电。同样,芯片算力再高,不会优化算法轻松卡顿。搞这点,业内不乏纯粹靠硬件堆数值的厂商,瞄准消费者眼球,用数字忽悠。这挺烦的,骗得就是不懂门道的用户。
说到这里,真得提下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最近有专家说,理想的智驾配置是用四个250Tops芯片并行,合计起码1000Tops,堪称行业标杆。相比之下,特斯拉的数据是720Tops。吉利1400Tops听起来更猛,但不知道是整合了多芯片还是单颗芯片跑满全核呢?这个数据反正让我觉得,没人公开透明解释过。我猜测这可能是多个芯片算力简单相加的结果(样本少,纯猜)。
我更关注的是整体体验。算力堆的再高,用户用起来能不能顺畅?有没有假动作、误判,才是真硬指标。就像前阵子小米自动驾驶事故,被怀疑算力不足导致判断反应慢,最终酿事故。这个事确实说明,高算力就是救命稻草,但没做到细节的优化就是耍流氓。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又想起上次见朋友,他是修理工,跟我说:现在这车智驾系统复杂成啥样?连换个轮胎都得小心软件升级别说崩溃。我当时乐了,可想而知,越复杂的系统越容易断线尴尬。安全感这事儿,真得靠脚踏实地。
我还没说身体系——换言之,汽车的感知、判断和运动三部分如何无缝协同,这才是智驾能力的终极体现。毕竟,眼睛多不一定眼神好,脑子转的快却不代表用心对路况,腿脚如果不给力,想动起来也是白搭。比如我见过的吉利星睿智算中心项目,他们强调的厘米级精确导航就是为了让腿脚精准执行决策。换句话说,未来的智驾不仅算力高,还要脚踏实地,这才是进步。
这里面我承认,我之前有点夸大算力了,觉得谁算力最高谁就赢,算错了。现在看来,得多看实际运用、软件优化、传感器布局和整车能力,才能拼出真实力。
说回你,我之前提问了,大家算力比来比去,你觉得数字真的能说明智驾实力吗?还是说,智驾未来其实是靠整体架构和细节打磨?
再啰嗦一句,有朋友说吉利星座系统很厉害,能实现星级导航,精准到厘米,未来应用场景无穷。那我就忍不住想,这算力再高,硬件再多,能不能真的让车主感受到更安全、更顺心的驾驶体验?这才是我要等的答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