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最大的瓜,莫过于广汽集团公布的 4 月销量数据。根据官方公告,广汽 4 月卖出 11.64 万辆车,同比暴跌 12.66%,累计销量也同比下滑 10.22%。这数据一出来,股吧里瞬间炸锅:“广汽药丸?”“传统车企转型难啊!” 但仔细扒拉数据,却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反差 —— 新能源汽车销量 3.47 万辆,同比逆势增长 26.88%,占总销量近 30%。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燃油车拼命往后拽,新能源车却铆足劲往前冲,这场博弈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一、销量下滑的锅,到底谁来背?
先来说说广汽这波 “水逆” 的直接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合资品牌拖后腿。广汽本田 4 月销量 2.35 万辆,同比下滑 25.06%,累计销量更是暴跌 20.73%。曾经的 “加价神车” 雅阁,在新能源浪潮下也有点招架不住。反观广汽丰田,虽然 4 月销量微增 2.08%,但主要靠燃油车撑场面,新能源车型存在感不足。合资品牌的疲软,暴露了广汽在燃油车时代的 “舒适区依赖症”。
其次,促销大战打得太狠。为了抢市场,广汽一季度砸了不少钱搞促销,直接导致净利润亏损 7.32 亿元,创下近五年最差季度表现。这种 “以价换量” 的策略虽然短期能走量,但长期来看,品牌溢价被稀释,经销商利润压缩,无异于饮鸩止渴。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品结构的失衡。广汽传祺 4 月销量 2.47 万辆,同比下滑 34.67%,燃油车占比过高的问题凸显。而新能源领域,尽管埃安表现亮眼(4 月销量 2.83 万辆),但整体仍处于 “单兵突进” 状态,传祺、昊铂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尚未形成合力。
二、新能源逆势增长,是昙花一现还是厚积薄发?
在一片哀鸿遍野中,新能源板块成了广汽的 “救命稻草”。埃安 4 月销量 2.83 万辆,同比保持正增长,尤其是新推出的埃安 UT 鹦鹉龙,以 7.38 万元的起售价迅速打开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广汽在技术储备上的 “暗棋” 开始落子:全固态电池计划 2026 年装车,夸克电驱技术实现行业领先,与华为合作的高阶智驾车型也将在年内密集上市。
不过,新能源的增长也面临隐忧。虽然广汽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 26.88%,但对比比亚迪(4 月销量 38 万辆,同比增长 21.3%)、奇瑞(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 28.42%)等对手,增速仍显乏力。尤其是在插混和增程领域,广汽的布局明显落后于行业趋势。2025 年 1-4 月,插混车型市场份额突破 50%,而广汽的主力车型仍以纯电为主,这种结构性矛盾可能制约后续增长。
三、番禺行动半年考:改革成效几何?
为了扭转颓势,广汽去年底启动了 “番禺行动”,誓言通过组织架构改革、降本增效和技术升级实现突围。半年过去了,改革成效如何?
从产品端看,广汽在 2025 年密集推出 7 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增程、插混全赛道,尤其是传祺与华为合作的 S7 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技术,试图在 15 万级市场撕开缺口。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广汽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30%,供应链成本降低 15%。但这些成效尚未完全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一季度营收下滑 7.95%、净利润亏损的成绩单,依然刺眼。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传统车企的 “大象转身” 之痛。组织架构改革涉及数万员工的利益调整,总部从战略管控转向经营管控,需要打破原有的层级壁垒;引入 IPD 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意味着从 “闭门造车” 转向 “用户共创”,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四、破局之路: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箭齐发
面对困局,广汽的破局之路已经清晰:新能源是基本盘,智能化是胜负手,全球化是新战场。
在新能源领域,广汽需要加速插混和增程车型的投放。2025 年上海车展上,广汽发布的昊铂 HL 增程版,综合续航超 1200km,正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同时,埃安需要进一步巩固 10 万 - 20 万元市场,通过技术下放(如将高阶智驾普及到 15 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
智能化方面,广汽与华为、腾讯等科技公司的合作正在深化。传祺向往 S9 搭载的乾崑智驾 ADS 4 和鸿蒙座舱,昊铂 EARTH 概念车展示的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都在试图拉近与新势力的差距。但要真正实现 “科技广汽” 的目标,还需在算力、数据、算法三大核心要素上持续投入 —— 广汽正在建设的 “万卡级算力中心”,或许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全球化方面,广汽马来西亚和泰国工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其 “出海” 进入整车出口与当地生产并行的新阶段。2025 年,广汽计划进入全球 100 个国家和地区,挑战出口 50 万辆,这需要在产品适配(如右舵车型开发)、本地化营销(如东南亚市场的电商渠道)等方面下苦功夫。
传统车企转型,没有标准答案
广汽的困境,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当燃油车的 “黄金时代” 落幕,新能源的 “战国时代” 开启,没有哪家车企能独善其身。广汽的新能源增长是亮点,但合资品牌的疲软、产品结构的失衡、改革成效的滞后,都是必须跨越的坎。
好在广汽已经行动起来:“番禺行动” 的改革仍在深化,22 款新车的上市计划箭在弦上,智能化和全球化的布局也在加速。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乐见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广汽,因为只有 “内卷” 的车企,才能造出更便宜、更好开的车。
未来的汽车市场,不是 “新势力” 与 “传统车企” 的对决,而是 “转型快” 与 “转型慢” 的较量。广汽能否在这场较量中逆袭?且看 2025 年下半年的产品落地和改革成效。毕竟,车市如棋局,落子无悔,但步步惊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