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又摊上事儿了。
5月7日深夜,这家造车新势力连夜发公告道歉,起因是给SU7 Ultra车主推送了个"挖坑"的车机更新。原本标榜1548匹马力的顶配车型,突然被锁了700多匹马力,车主想解锁得先去赛道跑出成绩。这操作直接让#小米汽车#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这事说起来挺魔幻的。按小米的说法,他们给"排位模式"加了个赛道成绩解锁条件,结果好多家伙升级完发现车子突然"泄了气",最高马力直接打七折。要我说这就像买了辆标称能跑300码的跑车,结果4S店偷偷给ECU刷了个限制程序,非得拉去赛道跑出圈速才给你解封。更气人的是,首批升级的车主里好些人压根没开过赛道,这下可好,车子直接变成"半残废"状态。
不过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不能全怪小米。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都在比拼智能化迭代速度。但问题在于,这次更新完全没考虑用户体验。就像公告里说的,他们光顾着强调"保障驾驶安全",却没提前跟用户通气。要我说啊,这就好比游戏公司突然给玩家装备上锁,还要求打满副本才能解锁,结果更新公告里连个说明都没有,搁谁谁不急眼?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事刚好和另一个争议撞了个满怀——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实用性。有博主拿鼓风机吹测试,发现这价值不菲的碳纤维开孔连纸巾都吹不动;还有车主自己拆开发现,所谓的高效导流设计根本不顶用。这就有点尴尬了,毕竟小米当初可是拿纽北成绩做宣传的,现在被扒出个"样子货",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在搞营销噱头。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声,小米的反应倒是挺快。先是火速暂停更新,承诺给已升级用户回退,还拍胸脯说4-8周内搞定新版本。对碳纤维前舱盖的问题,更是给出改配和积分补偿方案。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些补救措施都是事后补救。就像公告里承认的,他们既没做好用户沟通,也没把功能说明白,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这事给所有车企都提了个醒:智能化时代,产品迭代不是单方面的"闭门造车"。就拿这次动力限制来说,如果更新前做个小范围用户调研,或者在更新说明里写清楚"需要赛道认证才能解锁全部性能",也不至于引发这么大火。现在很多车企都爱搞"用户共创",可真到关键时候,还是习惯性端着架子,生怕用户影响自己的"专业判断"。
再说说这碳纤维前舱盖,1.73平米的碳纤面积确实唬人,减重1.3公斤的数据也漂亮。但普通车主要的就是实打实的性能提升,不是放在展厅里好看的装饰品。更让人无语的是,小米之前压根没打算给量产车配这个设计,后来看原型车火了才临时加塞。这种"打哪指哪"的产品策略,难免让人觉得有凑热度之嫌。
不过平心而论,小米的危机公关还算及时。现在新能源车圈里,不少品牌遇到问题都是先装死,等舆论发酵了才慢悠悠发个不痛不痒的声明。对比之下,小米至少做到了快速响应,还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但话说回来,这种"先犯错后补救"的模式,终究不如把用户意见前置来得高明。
这场风波也暴露出新势力车企的通病:过度追求技术创新,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用户体验。就像雷军总挂在嘴边的"和用户交朋友",如果每次都要等到用户闹起来才想起来沟通,这朋友交得怕是不够真诚。更关键的是,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很容易消耗掉早期支持者的信任。
现在汽车行业有个有趣现象:传统车企转型慢,新势力又太激进。小米这次正好卡在中间的尴尬位置——既想保持互联网公司快速迭代的作风,又得学传统厂商那样稳扎稳打。但从这次事件看,他们显然还没找到平衡点。不过话说回来,哪个车企没在成长路上摔过跤?关键是要从摔跤中学到教训。
对消费者来说,这事也算是个提醒:再炫酷的科技配置,最终都得落实到实际体验。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买车可不是买期货,光看参数和宣传视频可不够,真得等实车到手才能见分晓。
最后想问问各位看官:要是你买了辆标榜"赛道性能"的车,结果发现关键功能要靠赛道成绩解锁,你会不会觉得被耍了?或者遇到类似的产品争议,你更看重企业的补救措施,还是觉得根本不该出这种纰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消费者的眼睛更是雪亮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