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跑汽车财务部门确认 26 亿元增发资金到账时,公司账户上的可支配资金刚好够支撑 3.8 个月的运营 —— 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2025 年上半年,这家新势力车企刚交出一份亮眼答卷:交付量同比激增 155.7% 至 22.17 万辆,营收增长 174% 达 242.5 亿元,更实现 0.3 亿元净利润,成为少数盈利的新势力之一。但与此同时,332.8 亿元的负债规模与全行业 59% 的产能利用率,又让这场融资更像是在产能过剩的惊涛骇浪中抛下的锚链。在新能源汽车进入 "决赛期" 的预判下,零跑的 26 亿增发不仅是企业个体的生死突围,更折射出行业从 "野蛮生长" 到 "精耕细作" 的深刻转型。
一、数据悖论背后的生存逻辑:高增长与资金饥渴的共生
零跑汽车的业绩曲线呈现出典型的 "新势力悖论"—— 规模扩张与利润改善并未缓解资金压力。上半年 155.7% 的销量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7 月单月交付突破 5 万辆的成绩更是让其连续五个月蝉联新势力冠军,但这种高增长建立在持续的资金投入基础上。财报数据显示,尽管实现净利润 0.3 亿元,但其资产负债率仍高达 71.9%,332.8 亿元的负债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 42%。更关键的是,按照当前的资金消耗速度,即便算上此次增发的 26 亿元,零跑的资金储备也仅能支撑约 9 个月运营,这种 "增长越快、烧钱越多" 的循环,正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困境。
价格战的白热化加剧了这种资金饥渴。2025 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从峰值暴跌 87%,本应缓解车企成本压力,但全行业 3000 万辆的规划产能与 1800 万辆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倒逼车企陷入 "以价换量" 的恶性竞争。零跑主销车型的平均售价较 2024 年下降 12%,虽然带动了销量增长,但也导致其毛利率从去年的 11.2% 压缩至 7.8%。这种 "薄利多销" 的模式对资金周转效率提出极高要求 —— 每卖出一辆车获得的现金流,必须快速投入到下一轮生产和研发中,任何环节的资金断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此次 26 亿增发的 timing 选择尤为关键,恰好填补了三季度的资金缺口,避免了旺季来临前的生产中断风险。
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构成刚性支出。零跑押注的 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虽能提升 10% 续航里程并降低 15% 电池成本,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转化需要巨额投入。公司 2025 年研发预算达 35 亿元,重点攻克 800V 高压平台和 400kW 超级快充技术,这些投入无法通过短期盈利覆盖,必须依赖外部融资支撑。对比同行,小鹏汇天仅飞行汽车项目就累计投入超 100 亿元,显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竞争已进入 "资本密集 + 智力密集" 的新阶段,没有持续的资金注入,再好的技术蓝图也难以落地。
二、融资战略的差异化突围:内资资本的信任投票
26 亿元内资股增发的结构设计,暗含着零跑对资本市场的精准判断。与蔚来、小鹏等依赖外资机构不同,零跑此次融资的投资方主要由国内产业资本构成,其中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占比达 45%,这种资本结构的差异具有深刻含义:一方面,规避了外资对新势力普遍持有的谨慎态度 ——2025 年以来外资对中概新能源股的减持规模已达 127 亿美元;另一方面,与地方政府的深度绑定有助于获取产业链资源,包括电池原材料供应、生产用地审批等关键支持,这种 "资本 + 资源" 的双重加持,比单纯的财务投资更具战略价值。
融资用途的规划体现出明显的 "求生优先" 特征。根据增发预案,45% 的资金将用于补充运营资金,30% 投向动力电池产能扩建,25% 用于智能驾驶技术研发。这种配比反映出零跑的现实考量:首先确保有足够资金应对日常运营和可能的市场波动;其次巩固 CTC 技术的产业化能力,目前该技术已使电池布置空间增加 14.5%,车身扭转刚度提升 25%,需要进一步扩大产能优势;最后才是智能驾驶等长期布局,这种 "短期安全 + 中期扩能 + 长期创新" 的资金分配逻辑,展现了新势力在行业洗牌期的生存智慧。
对比同行融资策略更能凸显零跑的差异化。小鹏选择将融资集中投向飞行汽车等未来业务,蔚来则持续加码换电网络,而零跑的融资始终聚焦于核心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这种 "聚焦主业" 的策略赢得了内资资本的认可。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融资总额中,投向传统整车制造的比例仅占 38%,更多资本流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零跑能获得 26 亿元大额融资,与其清晰的业务聚焦密不可分。这种战略定力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尤为可贵 —— 东北、华北部分新能源车企产能利用率不足 50%,正是因为盲目扩张导致资源分散。
三、行业分化的加速信号:决赛期的生存法则
此次增发成功与否,可能成为零跑跻身 "幸存者俱乐部" 的关键一票。朱江明预言的 "3-5 年后中国汽车品牌将集中到 10 家以内" 正在成为现实,行业集中度 CR5 已从 2020 年的 45% 提升至 2025 年的 75%。在这个过程中,融资能力成为筛选企业的重要标尺: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凭借 159.5% 的产能利用率和稳定的现金流,已无需依赖外部融资;而尾部企业的融资渠道持续收窄,2025 年已有 12 家新势力因无法获得新融资进入破产程序。零跑通过此次增发,暂时摆脱了尾部风险,但要真正进入第一梯队,还需要证明其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产能利用率的分化将加剧马太效应。数据显示,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超过 90%,而尾部企业不足 40%,这种差距在价格战中被持续放大。零跑当前 68% 的产能利用率虽高于行业平均,但距离比亚迪的水平仍有差距。此次增发资金投向的产能扩建,目标是将利用率提升至 85% 以上的健康水平,这需要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 其主打的 "15 万级智能家轿" 市场容量虽大,但竞争也最为激烈,能否通过 CTC 技术形成差异化优势,将决定新增产能能否消化。值得注意的是,零跑上半年出口 2.5 万辆的成绩,为其打开了增量空间,海外市场可能成为消化产能的关键。
技术路线的选择决定长期生存能力。在电池新国标 2026 年实施前,零跑的 AI BMS 系统已实现电芯级安全预警和热失控预防,提前符合 "不起火、不爆炸" 的强制要求,这使其避免了同行面临的旧标车型清库存压力。这种技术前瞻性为其赢得了宝贵的转型时间,而此次融资将加速 800V 平台的量产进程,有望在 2026 年新一轮技术迭代中占据先机。对比来看,那些未能跟上技术变革的企业,正面临产线闲置风险,预计 2027 年后固态电池技术的普及将引发新一轮产能淘汰潮。
零跑汽车的 26 亿增发,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的一个缩影 —— 在产能过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压力下,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筛选优质企业。这场融资既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而是零跑在 "解放战争时期" 必须拿下的关键战役。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融资能力、技术转化效率和产能利用率将构成新的生存三角,只有在这三方面都建立优势的企业,才能最终留在决赛舞台。当资本狂欢褪去,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终于回归商业本质:用合理的价格提供优质的产品,用可持续的模式支撑技术创新,这场回归或许才是行业走向成熟的真正标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