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采购团队排到电池厂门口、经销商店里客户抢着提前上牌、行业人士直言“现在拼人脉”——这场围绕动力电池的争夺,在进入四季度后迅速白热化。
写下这段文字时,时间点明确:11月6日晚,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近两周内他与多家电池厂商负责人密集会面,足见车企为抢电池所动用的人情与资源。
事态背后,既有销售端的时间压力,也有供给端的结构性变化,二者叠加形成当前的供需错配。
先看需求端。
业内流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政策节奏带来的时间窗口效应。
中汽协统计显示,2024年1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与销量均超过一千三百万辆的量级,产销分别完成1301.5万辆和1294.3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逾三成。
10月的一个重要信号是,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首次超过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一半。
这一态势叠合了两件事:一是四季度一直是传统的销售旺季,二是关于购置税优惠调整的预期在市场形成了加速效应。
行业内部普遍认为,明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以减半征收的新安排实施,这令不少消费者希望能在2026年1月1日前完成提车与上牌,车企自然希望把交付节奏往前提,既能兑现订单,也可改善年底财务口径。
供给端呈现出分化局面。
动力电池并非单一市场,两类主流电池的用途和竞争力不同,供给紧张也并非均匀分布。
面向高端纯电和插混车型的高镍电池在近段时间供给更为吃紧。
外部原材料如硫酸镍与氢氧化锂的价格、纯度要求波动,再加上安全性验证的周期,令高镍电池扩产受限。
行业里可查的研究机构对此有分析性评述,指出高镍体系对上游材料敏感度高,短期内难以快速同步扩产。
另一条线索来自储能市场的爆发性增长,这对磷酸铁锂电池(多数乘用车采用)形成了强烈吸附效应。
存量产能虽大,但不少产线正在被快速投向储能项目。
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的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65GWh,今年前三季度出货合计已达430GWh,按目前节奏推算,全年出货量有望接近580GWh,增幅显著。
储能市场对大容量、规格统一的大电芯需求旺盛,项目周期短且现金回收快,这使得一些电池制造商更愿意优先供应储能订单,将原本用于车用的产线临时调整为储能规格。
采购与供应节奏的错位,还与产业链的采购机制有关。
多家电池厂商在原材料采购上实行“先锁材料、后生产”的节奏安排,业内称为“T+3”模式,即提前约三个月确定原材料与订单。
年中时,有部分电池企业预判储能需求会爆发,于是大幅提前锁定磷酸铁锂相关原材料。
这种前置操作在短期内挤占了车用电池材料的可用量,导致一些搭载磷酸铁锂的爆款车型难以迅速扩产。
场景够真实,感受也直接。
行业创投圈与媒体报道呈现的细节让这一轮供需紧张不再是抽象数字。
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在公开场合指出,当前供应链配货成为严重问题,核心供应商如宁德时代的排货压力格外大,品牌方要货的时间非常紧张,他以“现在都是拼人脉的时候了”来形容这一现象。
另有媒体披露,多家车企采购人员曾集中前往宁德时代总部的销售办公室,希望通过面对面谈判锁定产能;对此,相关公司在报道之时尚未给出置评。
对车企而言,推动交付提速并非单纯跟随消费者冲动。
行业分析显示,购置税待遇的变化会先在企业端反映为对未来销量节奏的预判。
若市场普遍预期明年政策与价格对销量有利,企业会提前调整生产与交付节奏以占据窗口期。
此外,年底结算与财报考虑也让企业更愿意在今年完成上牌与确认交付,以改善当期业绩与现金流表现。
言外之意,抢电池既是市场需求的被动反应,也带有明显的财务与经营动机。
拥堵的不是某一种电池,而是某些供应链环节。
与2021年至2022年那轮全面短缺不同,本轮冲击更偏向于特定规格与用途的电池、以及被储能项目吸走的产能。
某些近来上市并热销的车型采用高端高镍电池,这类车型的电芯产线承压较大;而一些搭载磷酸铁锂的爆款,因原料被提前锁定和产线改造,也难以随订单猛增而迅速扩产。
接下来几个月,市场参与者如何应对成为关注点。
车企可以采取的路径包括加速与多家电池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放宽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与电池厂在产线投产节奏上协调并共同承担验证周期,以尽量缩短量产验证时间。
电池厂商则面临在乘用车与储能之间寻找平衡的抉择,这涉及到利润率、交付确定性与战略客户关系的管理。
从宏观角度看,储能需求的确定性不容忽视。
多家机构给出的增长预测显示,明年全球储能装机增长在40%到50%之间很有可能,供需格局会因此持续保持高位运转。
对产业链来说,短期内面临的矛盾可望通过产能扩张与供应链协调逐步缓解,中期则更需要各方在采购、产能规划与产品开发上形成更强的前瞻性。
市场参与者的现场应对方式,既有务实的谈判,也有带有软性的人情投入。
这一轮“抢电池”的景象被一些业内人士戏称为拼关系与拼组织能力的双重赛跑。
对于消费者而言,政策窗口带来的提前购车意愿真实存在,店面与交付节奏也因此被推前。
对投资与观察者而言,当前局面既是竞争也是机遇,能否在这轮波动中稳住供应链、保证交付,将决定车企的品牌声誉与市场份额走势。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疑问:在这场围绕电池的攻防中,谁会占据优势?
短期看,拥有多元化供应与强大议价能力的企业有更大韧性;中长期看,能够在储能与车用之间合理布局、并提前锁定材料与产线的厂商会更有话语权。
行业的节奏在变,参与者需要在速度与稳健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把读者拉回到现场感受:年底交付潮仍在继续,电池供需的短期紧张会如何影响市场定价、车型交付与消费者体验?
欢迎把对手中谁将笑到最后的看法写在评论里,看看大家更看好哪类企业赢得这轮产能争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