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摩托车界的一位老大哥——宗申动力,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儿。
这家已经成立了四十多年的企业,突然给自家新出的电动三轮车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智界S300”,另一个叫“问界Q1P”。
稍微关注点汽车新闻的朋友一听,这不就跟华为鸿蒙智行那两个正火的汽车品牌撞名了吗?
而且不是擦边,是几乎一模一样。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刻就炸开了锅,大家都在问,宗申这是怎么了?
是想跟华为“攀亲戚”,还是实在想不出别的招来吸引眼球了?
一个曾经靠着硬核技术从修理铺一步步干成行业龙头的企业,怎么会走到靠这种“碰瓷”式营销来博关注的地步呢?
这背后,恐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失误,而是藏着这家老牌企业深深的焦虑和迷茫。
事情发酵得很快,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和批评,宗申的反应也算及时。
他们连夜把相关的宣传海报都撤了下来,还发了一份道歉公告,承认这个命名确实不妥,有侵权的嫌疑。
本来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这事儿就算翻篇了。
可没想到,后来有公司的工作人员出来解释,说这俩名字只是内部用的“代号”,车子还没正式上市呢,到时候会改的,言下之意是外界有点小题大做了。
这话一说,反而更像是火上浇油。
网友们可不买账,哪有把内部代号印在发布会宣传物料上,还到处宣传的道理?
这番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更让人们觉得这事儿就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蹭热度行为。
更何况,有心人翻出来,这已经不是宗申第一次这么干了。
就在几个月前,他们旗下的产品就用过五菱汽车“熊猫”和“缤果”的名字。
这么一看,这次的“命名巧合”就更像是“惯犯”的又一次出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网络流量。
那么,一个有头有脸的大企业,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有点“掉价”的方式来营销自己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看看宗申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说起宗申,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不陌生。
创始人左宗申的创业故事,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一个缩影。
1982年,他辞掉稳定的国企工作,在重庆码头边上租了个小铁皮棚子,靠修机器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那双手,天天和油污打交道,硬是把冰冷的机械零件摸得滚烫,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摩托车成了当时中国家庭最时髦、最实用的交通工具和生产资料。
左宗申抓住了这个机会,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办起了发动机厂。
因为他自己就是修理工出身,特别懂技术,所以宗申的发动机以省油、皮实耐用著称,很快就在市场上打开了局面。
到1998年的时候,全国每三台三轮摩托车,就有一台用的是宗申的发动机。
后来,宗申还组建了自己的摩托车队去参加世界级的比赛,把品牌打响到了国外,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汽车开始普及,摩托车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慢慢地从主流交通工具变成了小众爱好或者特定区域的生产工具。
曾经的王者宗申,也感觉到了增长的压力,主营业务遇到了天花板。
面对这种困境,宗申开始寻求转型和突破,走上了一条多元化扩张的道路。
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领域热门,他们就想去分一杯羹。
于是我们看到,宗申的业务版图变得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新能源汽车火了,他们就赶紧推出电动三轮车、电动摩托车,还收购了一家叫“东莞锂智慧”的公司,做起了家庭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的生意,甚至还涉足了技术门槛更高的氢燃料电池。
这两年,低空经济的概念又被炒得火热,宗申也立刻跟上,大力宣传旗下的宗申航发公司,说他们的航空发动机已经拿到了国外的认证,可以用于小型飞机和无人机。
在资本市场上,这些概念确实给宗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因为搭上了低空经济的东风,宗申的股价在2024年一度涨了五倍多,市值暴增。
除了这些横向的跨界,宗申在纵向的产业链整合上也没闲着。
就在2024年,他们还花了大价钱,收购了曾经的竞争对手隆鑫通用,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通用机械供应商。
听起来,这家企业是不是雄心勃勃,四面出击,好像什么都能干?
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翻开公司的财务报表,看看那些实实在在的数字,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根据2024年的财报,宗申一百多亿的年收入里,超过百分之八十还是来自于它最传统的两块业务:摩托车发动机和通用机械。
而那些听起来特别高大上、在资本市场上备受追捧的新能源和航空动力业务,加起来对总收入的贡献还非常小。
这就好比一个饭店,招牌菜还是原来的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这两道菜撑起了整个店的流水,但老板天天对外宣传自己新推出的分子料理和液氮冰淇淋,可这两样新潮菜品,一天也卖不出去几份。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新业务不仅没怎么赚钱,还带来了一些风险。
比如他们收购的那家储能公司,当初是签了业绩承诺的,说好每年要赚够多少钱,结果第一年就没达标,还得宗申自己掏钱去补窟窿。
而那个让股价飞上天的低空经济业务,虽然概念很美好,但当投资者具体问起到底有多少订单时,公司的回答却总是含糊其辞。
一边是新业务需要大量烧钱投入,另一边,公司的研发费用却没有明显增加,2024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只有3.03%,几乎和前一年持平。
这说明,在真正需要技术硬实力的新赛道上,宗申的投入可能并没有像它宣传的那么大。
同时,公司的毛利率还在下降,也就是说,卖东西的利润越来越薄了。
把这些线索串联起来,我们再回头看那场“碰瓷”式的命名风波,就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了。
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公关失误,而是一家陷入战略焦虑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压力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当核心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又迟迟无法挑起大梁,无法给投资者讲述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故事时,制造话题、蹭热度就成了一条看似能快速见效的捷径。
从一个满是油污的修理铺,成长为中国摩托车大王,左宗申和他的宗申动力无疑是一代传奇。
但如今,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如何摆脱对短期概念炒作的依赖,理清发展思路,把摊子铺得很大的业务真正做扎实,才是这位昔日巨头眼下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