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大家走在路上都能感觉到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路上的绿牌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了。
咱们普通人买车的时候,讨论的话题也从以前的发动机、变速箱,变成了现在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
各大汽车品牌为了卖车,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降价、送东西、比配置,打得不可开交,感觉整个行业都挺紧张的。
可就在这片热闹又激烈的市场背后,有一个我们平时不太直接接触的公司,却在安安稳稳地赚大钱,赚钱的速度甚至让所有造车的同行都羡慕不已。
这家公司就是宁德时代,很多人可能听过这个名字,也可能没听过,但只要你关注电动汽车,就一定绕不开它。
根据它公布的财务报告,在2023年的上半年,这家公司就实现了超过三百亿元的净利润,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天都能净赚大约一点七亿元。
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忙碌时,人家一天赚的钱,已经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财富了。
更让人觉得厉害的是,它的利润增长速度,要比它卖出东西的收入增长速度快得多。
这就好比开一个饭店,来的客人数量增加了一点,但每桌客人的消费和利润却翻了好几倍,这生意做得实在是太成功了。
那么,一个不直接造整车卖给消费者的公司,它是怎么做到这么赚钱的呢?
答案就藏在每一辆电动汽车最关键的部件里,那就是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可以说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它直接决定了一辆车能跑多远、充电要多久、安不安全,也是整辆车成本最高的部分之一。
我们买车时反复比较的续航是五百公里还是七百公里,其实就是在选择不同规格的电池,而这些电池,很大概率就是由宁德时代生产的。
现在全球的电动汽车市场,差不多每十辆车里,就有将近四辆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无论是国外的特斯拉、宝马、奔驰,还是我们国内的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品牌,几乎都是它的客户。
这就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宁德时代不愁没人买它的产品,反而是各大车企排着队等它供货。
这种独特的市场地位,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可以把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想象成一个大舞台,舞台上,各大车企是冲在最前线的表演者。
他们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搞研发、建工厂、做广告、开门店,还要处理复杂的售后服务。
为了吸引顾客,他们之间互相压价,拼配置,拼服务,每个环节都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忙活了半天,最后分到手里的利润却很微薄。
我们看到很多新闻,一些新势力车企甚至是卖一辆亏一辆,需要不断地融资才能维持运营。
就连行业里的佼佼者比亚迪,因为它自己也生产电池,成本控制得很好,销量又非常高,即便这样,它的净利润率也就在百分之五上下,这在制造业里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但是,我们再把目光转到舞台的幕后,看看宁德时代。
它稳稳地处在产业链的最上游,不直接面对消费市场的残酷竞争。
车企们在前线打得越激烈,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就越旺盛。
比如,A品牌推出了一款续航八百公里的车,那B品牌为了不落后,就必须跟进,也得找宁德时代买性能更好的电池。
这种竞争,反而让宁德时代的地位更加稳固,议价能力也更强。
它的净利润率长期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个数字是很多整车厂望尘莫及的。
这就好比,一群厨师在厨房里拼命研发新菜式,竞争激烈,但那个掌握了最顶级、最稀有食材供应的农场主,却能轻松地决定食材的价格,赚走最大的一份利润。
整车厂承担了市场的巨大风险,而宁德时代则凭借其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稳稳地收获着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宁德时代的巨大成功,也直接把它背后的创始人曾毓群推到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
在各种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曾毓群的身家已经超过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富豪,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财富的快速积累,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背后,离不开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全球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百年变革。
中国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成功地在新能源这个新赛道上实现了“换道超车”,涌现出了一批像宁德时代这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可以说,宁德时代的成功,既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浪潮和国家战略共同推动的产物。
当然,对于宁德时代来说,它的故事还远未到终点。
目前我们使用的锂电池技术虽然成熟,但还有提升的空间。
未来,被很多人看好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和大规模生产,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安全性、更长的续航里程,这将又是一场技术的革命。
谁能掌握这项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
宁德时代在这些前沿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力求在未来的竞争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汽车动力电池更广阔的市场,那就是储能。
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这些清洁能源,但这些能源的特点是不稳定,有风有太阳的时候电就多,反之就少。
如何把多余的电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放出来?
这就需要用到大型的储能电池系统,就像是为整个城市或者电网准备的超大号充电宝。
这个市场的规模是万亿级别的,而制造大型储能电池,正是宁德时代的强项。
这意味着,它的业务不仅仅局限于电动汽车,而是深度融入了未来整个国家的能源结构转型。
当它的电池不仅为车辆提供动力,还为千家万户的稳定用电提供保障时,它的价值和影响力无疑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