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就一年。一台车,从二十多万直接干到十五万都悬。什么意思?就是你去年心疼点,低头买的那台车,半年后价格就能掉个大半。而且不是个别现象,行业都在这样跳水。我身边的朋友也开着类似的车,卖车时都在翻旧账。有一次找我帮忙,他说:这车没办法,卖了吧,亏得心都碎了。我看了看他那辆车,和市场上的热销爆款相比,没得比。
这让我想起我大概五年前看的二手车行情。那时候,豪华品牌的中型车还敢标个25万,五年后,二手价倒挂到15万,差不多掉了一半。这中间经历的激烈竞争,供应链的调整,倒是有些意思。
说到供应链,很多人没意识到,汽车的利润和供应链的博弈有关系。比如那批零件,从零件供应商手里出来,成本其实就差不多。品牌车的定价,从研发到制造,花了不少心血。比如奥迪A6L,R&D一条龙,造一辆车就像做一件手工艺术品。当年我翻了翻自己的相册,看到那台车的配色和内饰,觉得挺靠谱的。结果呢?几年后,它变成了老古董。这其实挺正常的,市场孩子喜欢新鲜牌,配置一多,一堆屏幕,老的车就像老照片被扔到角落。
更有人会说:那你们行业是不是也在快速变?这还用问,去年看了个调研,不确定的数字,豪华车市场第一季度下滑了10%,中端车下降了15%。类似数字,不多也不少,能反映点行情。以我经验来看,供应链里那些专门做某个零件的小工厂,几年前还赖以生存,最近生意明显清淡了。毕竟,客户追求的配置多了,零件制造工艺也得跟上。但真实情况是,不是每个零件都能支持价格大跳水的需求,有的零件一旦上了台面,市场份额就被迅速蚕食。
另一个角度是,研发的投入和市场的反应也在不断变化。我记得曾经问过一个修理工,他说:这些年,车变得更复杂,修一次车比从前贵,配件也不单一。我理解他意思,旧的车型主要靠耐操,但现在车多了各种电子配置,一出问题,费心费力。多亏我有点行家经验,平时逛展会的时候,见过不少东西。车子同价位,差异其实挺大的。比如一辆20多万的紧凑型车,有的带全景影像,有的只有倒车雷达,那体验简直差十万八千里。
说这些不等于我是在唱衰——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很多消费者可能没想过,买车其实很像买房,除了价格,还看个能不能用得顺溜。比如一辆车的百公里油耗,粗糙按个60块人民币算(不稳定嘛),一年下来,光油钱就算个小头了。如果是悬挂系统,修起来也不便宜,要么你自己能动,要么花钱找师傅。
学会自我算账,其实挺好的。曾经我一个朋友,也就是说:买车最主要还是看自己能接受什么折旧水平。喜欢开新鲜的,折旧快一点没关系;要保值?那就别只看品牌,得看那车的发动机耐用度、维修成本。哪个模型常年用料讲究,就算价跌,也不算亏。不过啦,这也是猜测,我没细想过,这种事情怎么说都带点不确定,用一句俗话:久了,啥都不值钱。
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说:买车就像养娃,要耐得住折腾。其实道理挺对的。这几年,百公里的维护成本其实还算能接受(自己估算,可能大概80块/次)。但保值率?不好说。大部分二手车市场,都是价格吊车尾——车是车,人是人。有人起车皮还在抱怨:哎呀,这折旧真心厉害。那你就得想:到底这个品牌、这个车型,能在你日常使用中兜底多久?
剩下一个疑问:你有没有想过,真该用标榜保值的心态去选车?我其实挺私心觉得,这倒不是个坏事。买车,不光是买个钢铁盒子,更像是买个陪伴你的伙伴。唯一的问题是,你买的那份面子能陪你走多远?这段可能还得跟你一起走下去才知道。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