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谁能想到,一个浙江小县城起家的公司,居然在短短三个月里市值就翻了一番,直接冲破了1900亿大关?
这家企业的领导人是一对绍兴父子,叫张道才和张亚波。用了四十年,从一个不起眼的农机修配厂起家,逐渐把公司打造成特斯拉的重要供应商,现在又趁着人形机器人这个热潮,身价一路飙升。
几十年里,这对父子配合得杠杠的,大哥脚踏实地,弟弟积极创新,俩人合力干出了一段制造业的传奇故事。说到底,他们到底咋做到的呢?
三月市值翻倍
三花智控今年6月份一脚迈进了港交所,开启了双平台运作的新局面。从那会儿起,它的市值就开始蹭蹭往上涨,才三个月光景,市值从大概930亿元直蹿到1900亿元,翻了个不止一倍。
要说为啥股价涨得这么猛,大家看重的不光是它那一直稳稳当当的制冷配件老本行,更关键的是它在新能源汽车和人形机器人这两块新兴市场上的部署,现在已经开始见成效了。
从业务构成上来看,三花智控主要分成两个大块,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和汽车零件。特别是汽车零部件这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已经成了公司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更具潜力的,莫过于公司新展开的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业务。据公司透露,在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方面,已经成功进行客户样品递送,得到高度认可。结合各种信息来看,这个客户很可能就是市场关注的特斯拉。
港股上市给三花智控带来了不少资金,募集总额高达93.36亿港元,差不多10%会投在仿生机器人和相关技术的研发上。公司还打算到2028年前后,招募大约200名研发人员,重点突破机电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
这真金白银的投入,让投资人真切感受到了公司在新领域的决心和实力,那到底是哪种管理团队能这么准地抓住行业风口呢?
父子接力,四十年打磨产业
三花智控的故事得倒回四十年前说起,那时正是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大江南北。那时,三十多岁的张道才眼尖地看出家电普及背后的商机,果断带着一家农机修配厂转型,专注做制冷配件。
在那个技术还很落后的年代,他做出一个关键的选择,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攻关,到了1987年,国内第一款“两位三通电磁阀”就在这里诞生了。这不仅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也为公司带来了不错的利润。
张道才的经营眼光在1994年展露无遗,三花不二工机有限公司中日合资成立时,他提出了“三花”理念,把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面对美国兰柯公司的收购邀约,他果断拒绝,十年后却成功完成了对这个曾经的巨头的反向收购,至今在行业内还常被提起。
这时候,张亚波也在快速成长。毕业于上海交大后,他从基层开始干起,辗转在上海、杭州等地历练。到了2015年,他顺利接手了集团总裁的职位,成功实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平稳传接。
父子俩顺利交班,不光确保了公司稳稳当当地往前走,还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时髦的管理理念。优秀的企业,得有创始人的魄力,也得靠接班人的聪明脑子。自此以后,三花智控的战略布局就开始悄悄发生变化了。
要是说制冷配件是三花的最初上涨轨迹,那新能源车就算是他们的第二次冲刺了。
2007年,别的大部分公司还忙着传统制造的时候,三花早已开始瞄准新能源市场。经过7年钻研,2014年他们终于推出了“车用电子膨胀阀”,顺利进军特斯拉、比亚迪这些一线车企的供应链。
这对父子可没把目标局限在车用电子上,搞清楚他们在汽车零部件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实力,于是果断跨界进入了人形机器人领域,锁定了被称为机器人“关节”的机电执行器。凭借在空调阀、泵等产品上的精细制造经验,他们还能灵活迁移到机器人关节的研发上,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底蕴。
得说句实话,这次转型可不是随大流瞎折腾,而是清楚明白自家技术的长处。他们在空调阀、泵这些东西上累积的精准制造本事,正好能用到机器人关节的研发和生产力。
马斯克曾大胆表示,特斯拉未来80%的价值或许会靠人形机器人赚到,话听着夸张,可三花明显不打算落伍,不想错过这趟热车。
2024年上半年,三花把机电执行器样品送到特斯拉,这消息说明客户对他们的产品已经有了点信任,离批量生产又近了一步。
为了在这个领域占据更稳固的地位,三花又和绿的谐波在墨西哥合资成立了公司,今年,母公司三花集团还和峰岹科技联手,专注于空心杯电机,逐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这些安排全都紧扣核心业务,展现出企业稳扎稳打有不甘落后的发展姿态,这份战略眼光,既是对技术专注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产业环境的支撑。
不过,这条路走得不算顺利,毕竟拓普集团也在奋力追赶,但三花的做法挺清楚,用技术积累和客户的信赖一步一个脚印。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他们背后的“天时地利”,也就是说长三角的产业链优势帮了不少忙。
三重布局,打造持续增长引擎
瞅瞅三花智控一路走来的路,从一开始做制冷配件,到后来进军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再到如今搞人形机器人执行机构,每个关键点他们都下了狠招,转型的节奏恰到好处,稳稳地跟上了产业发展的脉搏。
三花能这么快地跳进新领域,离不开长三角这一带齐全的产业链撑腰。上海研究院、浙江零件厂、江苏组装厂,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能在几百公里内找着。这种集聚效应,让研发和制造的费用掉了不少,创新也跟着提速不少。
而且,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在供应链上有很大一块是重叠的。研究显示,汽车产业链上的资源,超过60%的部分,都可以直接被机器人行业用上。
这也就能说明为啥三花、拓普这些原先搞汽车零件的公司,能迅速跑进机器人这条赛道。他们不必白手起家,稍微调整现有技术,业务就能顺理成章地往下衔接了。
这产业协同的厉害劲儿,从三花和特斯拉的合作中就能看出来。靠着汽车领域打下的好基础,三花顺利挤进特斯拉的机器人供应链;特斯拉也利用三花在精密制造上的经验,推进产品更新换代更快更顺。
这类双赢的合作方式,恰恰说明长三角制造业生态体系已经相当成熟。随着全球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这种集聚优势也越发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花智控经历了从基础加工到高端制造的转变,从国内闯出一片天到与国际合作,张道才父子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踏实创新和紧跟潮流其实是可以兼得的,而代际传承也完全有可能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强大动力。
眼下,人形机器人这条新赛道上,三花不光抢占了先机,还为中国供应链贴上了“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标签。说不定,没多久,咱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向三花似得,靠硬本事在国际产业链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