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海遇挑战,国内价格战激烈,政策红利即将消退

第一个谁能想到,咱们中国的汽车以后满世界跑,不光家门口堵车,连国外的马路也准备“承包”了?

汽车圈里没啥事,标普全球汽车这两天在上海前滩香格里拉酒店搞了个“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一众行业大拿、分析师和头头脑脑聚一桌,坐而论道。主打一个把脉问诊:全球车市到底咋走,中国车市这条大船怎么开,咱们的中国车以后飞去海外能不能一飞冲天。

现场的气氛,说好听点,叫做“思维碰撞”;说直白点,大家都在盘算以后到底挣不挣钱。标普全球那位陶杲先生拿个麦,张嘴就甩出一个大数——到2035年,中国品牌卖出去的海外车可能会有1000万辆,想象一下,国外街头巷尾全是“中国制造”,啥滋味?

不过,这工作表面红火,背地里全是泪。中国汽车今年上半年销量涨了11%,销售额却挪窝似的,只挪了零点八个百分点,照这速度,老板们包子都得从三两降到一个了。为啥?价格大战,价格战起来谁都不想干老实人,谁价格低谁能卖货,结果利润一天比一天薄,企业兜里紧巴巴,一不小心就成了搬砖工,一分一毛都得算计着。

有人问,咱不牛吗?为啥生意这么难做?其实老百姓也想买车,就是没钱,消费力有限,嘴巴想咬肉,但兜里只剩下馒头钱,这咋整啊?车市产能用了一半左右,多余的车“停仓库,天天晒灰”。陶杲直接说了,靠本地市场混日子早晚得饿死,就得把目光放远点,多出去“串门”找机会。理由很简单:眼瞅着国内车企一个个产能过剩,大家伙造出来的车,别说卖不出去,估计堆在厂子里都能当迷宫玩。都说“水往低处流”,车也是,卖不动的时候,赶紧往能卖的地方送,出口才是条路。

中国汽车出海遇挑战,国内价格战激烈,政策红利即将消退-有驾

这里头门道不小。陶杲仔细给大家算了笔账。2025年中国市场还是老样子,车比人多,市场消化不了,库存飙上一层楼。过几年政策上扶持新能源车那点税减免退出了,到2028年,别说增了,还要负增长,预计掉3%。咋办呢?靠出口呗。陶杲教了条路子:“组团出国”,到海外建厂,带上国产零部件、带动产业链,用脚丈量一遍世界,从根上保证中国车企出海能扎根。

真有戏吗?你要问,有戏,蛮大的戏。东南亚已经看上中国车了,预期到时候产能能上到200万辆,欧洲除了在俄罗斯扎堆,是不是还要到德国、法国“下订单”?标普全球说出口潜力地儿多,中南美洲、非洲、中东都可以撸袖子试一试。俄罗斯怎么样?以前一年能吃下中国100万辆车,现在市场腻了,政策一收紧,咱也别硬邦邦往那儿挤了,该找新女朋友就找呗。中东非洲澳大利亚,别小瞧他们,说不定下一波汽车消费大潮就靠他们撑腰。

其实这个会可不只是干巴巴一场讲座。全场“话题菜谱”能撑一桌宴席。大中华区行业前瞻、车圈风险与机会、啥新能源发展啦,xEV电池格局啦、电动推进市场趋势啦,这些词一听有点拗口,其实说白了,就是琢磨如何“卷赢全世界”。无论是谁上台,都离不开“出口”二字——出口救企业,救国内过剩产能,这奶嘴必须咬得死死的。

中国汽车出海遇挑战,国内价格战激烈,政策红利即将消退-有驾

还有点不容忽视的细微角落。中国新能源这几年风头劲,靠着各种购置税减免政策,“车主老王”总算能省点钱买辆电动轿车。但这一波红利明摆着到头了,政策一收手,销量必然往下滑个三四分,生意不会一直做得风风火火。林怀滨专门做销售预测的,说接下来两年,车市还能挣扎一下,到2028年政策退出,哎呀,台阶就下来了,车少卖点是板上钉钉。数据、图表、报告单,该有的都有,说得企业老板们上午还想着“冲销量”,下午就琢磨转型。

现场有趣的是,好多行业老司机、头部企业的大拿,甭管是戴了眼镜本本分分的数据流,还是天天琢磨成本的供应商,讨论时都有点惆怅。你说打价格战,谁的心不疼?一边想走出去挣钱,一边还担心到了国外是喝西北风还是啃羊排。规模固然能救命,核心还真是如何转型、如何扎根,让中国汽车这个车标不只是贴在壳子上,还要打进别人心里。

中国汽车出海遇挑战,国内价格战激烈,政策红利即将消退-有驾
中国汽车出海遇挑战,国内价格战激烈,政策红利即将消退-有驾
中国汽车出海遇挑战,国内价格战激烈,政策红利即将消退-有驾
中国汽车出海遇挑战,国内价格战激烈,政策红利即将消退-有驾

这个行业大会常年在全国跑,去年北京,今年上海、广州都有,250多位从业者来来往往,光讨论口水就能装满一桶。有人讲,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是下一个大风口,软件定义车辆是未来,“小鹏”“理想”们该怎么抢滩。那些发言,有的真掏心掏肺,有的拐着弯带货,有意思得很。一边是汽车越来越智能,能自动泊车能对话;一边却苦于销量下滑、库存堆积、出口砍价。产业升级和利润下滑,就像两条平行线,谁也躲不掉。

热闹归热闹,问题也很扎心。政策红利不再,消费力见底,海外市场是救命稻草,也可能是陌生的湿地。中国汽车要想过得好,不只是卖车多,核心还是得琢磨“硬核技术”怎么练,服务水平怎么抬,品牌怎么扎下跟,别让人国外客户一看,买的车和国内抄的一毛一样,山寨感扑面而来。能站稳脚跟,得有真本事——这一步,要靠大家共同努力。

说到底,到底中国车能不能到2035年在海外卖到1000万辆?这答案,不在分析师文件里,也不在任何预测表上。它藏在每一次出国建厂的挣扎,每一次在海外遭遇的本地化挑战,每一个中国车主用车后的一句点评里。你怎么看?你愿不愿意买中国品牌的汽车,还是更信任别国品牌?大家都欢迎来聊聊。要真有一天,国外大街上轰隆隆全是中国品牌,出国玩连加油站都叫“全家福”,那滋味,是不是就像家门口糯米饭一样,咸里有点甜?

如今看这场大会,也慢慢明白一个理儿:车市浮沉变幻、人心思变,走出去才有未来。中国车要称霸世界,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别光图眼前的面子,还是要靠实力说话。不然,不光是马路上没人买账,连自己人都笑话。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