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地砖被夜雨洗得锃亮,反射着一长串白色车尾灯。我靠着下班时间,总喜欢在这个地方晃神。过了高峰期,来试驾的人零零星星,今天却一个没见到。晚风里飘着机油味和廉价橡胶的甜腻。我眯着眼,却能分辨出一辆灰头土脸的沃尔沃XC60从拐角缓缓驶来,底盘下的泥点子仿佛是某种勋章,又像给过气选手的一点体面。
现在*再提“二线豪华品牌”,总有点黯然神伤的意味*。要不是对这行还剩点敬畏,我怕是要笑出声。昔日的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英菲尼迪和讴歌,不再是“口碑”“安全”“特立独行”的代名词,倒像是一支长征撤退中的失落队列。
可你要追根溯源,这场败局大体没什么悬念。原因简而言之:一线豪华BBA高举屠刀,新能源拔地而起,国产车雷厉风行,价格战的大幕拉开,反手就给二线豪华和合资一刀到骨头。
曾经“25-35万预算买什么”,是绕不开的都市议题,聊得最多的就是*凯迪拉克的“异类感”、雷克萨斯的“省心”、沃尔沃那点儿“工程师情愫”*,英菲尼迪和讴歌勉强说得过去,主要靠信仰充值。至于“为什么不买BBA”,道理很简单——*钱不够*。
一晃几年过去,奥迪A4L的起步价不到20万,宝马5系掉到30多万了。奔驰E从“遥不可及”变成“分期可得”,甚至四儿子店送你两次保养。别说豪华品牌内部鄙视链了,现在是“谁还凑合二线”的灵魂拷问。
也别怪消费者势利。人,本来就该精明点。与其在预算临界点咬牙买台“打价格战的凯迪拉克”,不如直接拿下牙装熨帖的奥迪或奔驰。专业点说,终端拉锯利益分配已经失衡,根都烂在利润表上。
推动这个局的还有新势力。国产新能源车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拼的是配置、智能、市场响应速度——挤掉了那些“只想躺赚情怀费”的二线豪华和合资品牌。别的不说,*小米SU7上市,秒抢断货的朋友圈和微博热搜,实打实给现成车市打了一针强心剂,也让老牌合资看直了眼*。问界M9、理想L7一出来,尺寸、空间、续航、智能化、价格一碗端平——还带点“互联网气质”,割了不少年轻人和科技控的韭菜。
至此,二线豪华彻底无力还手。销量变得不体面:沃尔沃唯一能看得入眼的车型月销5000+已经算是“国家栋梁”。凯迪拉克全国月销不到3000,英菲尼迪、讴歌全系加一起卖不过一台理想MEGA。汽车圈冷暖其实只有销量表最诚实——别人一天销量,自己一个月还攒不齐。
至于二线合资,剧情更荒诞。*马自达混进了B站小众试驾区,现代靠着几台伊兰特勉强撑场面,雪佛兰、标致也就是老款库存还得请朋友“帮忙上牌”。年轻人还想谈谈动力、操控和机械情怀?对不起,这年头拼命卷电机和智驾,一堆合资品牌还在“给中国市场搭配老三样配置”,自信得像考试忘带准考证的理科生。*
*你很难怪人嫌弃他们“高傲”。很多“舶来品”还在翻印上个世纪的宣传册子,认定中国人只会看合资标志。形势动荡,早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年代了。*我们做技术出身,总是对“技术换市场”的故事心存一点怜悯。但现实是真刀真枪,没几个伤感的脚本。国产品牌对价格、品质和设计的重塑,已经让这些二线合资品牌无处可躲。
玩法变了。一线合资也跟着下场打价格战,曾经高高在上的轩逸、朗逸价格一泻千里;凯美瑞、雅阁都把底线拉到了15万以内。那些还在墨守成规的二线品牌,有的高不成低不就,有的半死不活,还能撑多久,不妨大家拭目以待。
说这么多,有朋友会问:现在到底怎么选车?我的建议其实跟刑侦一样——查证据、看需求,不要选“冷门车型”。你永远不知道哪天品牌突然跑路,售后全靠天意。要买,新车热销、售后齐全的主流品牌别怕肉。别拿几千块的价格差,赌上几年用车的心情和麻烦。
从业多年来,也见过不少“品牌幻灭”的桥段。有人因贪图面子买了冷门豪华,三年后换零件都要等4S店快递,好比尸体运错地,查档案都没门儿。更有甚者,买车时合影留念,几年后售后比婚姻还不靠谱。买车不像谈恋爱,见异思迁的代价有点大。这年头,冷门车主的孤独,连保养工都能共情。
不过话说回来,每一次市场洗牌,也许对真正的消费者并不是坏事。品牌沉下去,粘得住用户的才是赢家。今天在车市阵亡的“过气网红”,说不准会以另一种方式卷土重来,只是风水轮流转,没人能站在顶端太久。
我不喜欢做先知,易错;更不喜欢做裁判,太累。既然所有的品牌都得接受市场这一关,剩给我们的,总归只有自己的判断和体验。
毕竟,谁也不想在马路边儿,看着一个个信仰品牌慢慢驶进历史车库,然后捧起手机,搜索“这个车的零件还买得到吗?”——你觉得,下一个消失的,会是谁?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