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最近在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新能源车这修起来,贵得让人心疼,零件贵、维修烦,连修个车灯都要比燃油车贵个三五百。当时我听完心里一沉,想:这真是个潜在的坑呀。
查了一下资料,根据不同渠道和车型,新能源车的保费都在涨,整体比燃油车高出约21%(体感/估算,样本不多)。像那台十几万的零跑B10,今年首年保费差不多5500元,买个燃油车差不多也就三四千,心有点儿堵。
但奇怪的是,同价位的燃油车,保险公司打个折扣,理赔快,维修简便。而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和混动的,大部分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承保,理由:亏本啊。这让我不断琢磨,难道原因真只在保费上?不,不然怎么会拒保成了常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相册,看到去年还拍的新能源车充电站,那个插头和线缆都比油箱还复杂;你说,这个复杂度是不是让保险公司的维修费一下子变高了?我估算,新能源车的零件成本高出了燃油车至少20%,简单的车灯修个灯带得一两千(这段先按下不表),维修成本飙升,赔付就变得亏。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修理工告诉我,新能源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一出问题,几万块轻松到手,且一体化设计让拆修很麻烦。一条长灯带,改个外观,维修费用轻松翻倍。而且,智能硬件还不统一,每家供应商标准不同,去年我看内幕报道,好几家保险公司甚至都在整理智能硬件赔付标准白皮书。
银行和科技的结合就像拼拼图,缺块一多,风险立马暴增。而且,新能源车是年轻车辆,本身追求浅尝辄止的年轻人,多半是非营运驾驶,驾龄短、经验少,出险概率高一些(这种样本估算不一定全对,但可能有一定的道理)。
你觉得,要怎么解决这个高风险难题?是不是更合理的办法是行业提前统一一些硬件标准?或者给维修商设个优惠,让他们能在低成本基础上修车?我记得上次和朋友说,他就吐槽:要是不折腾那些智能硬件,维修效率可能就高一些。但你也知道,车企追求智能化,想提供个性化体验,又愿意为创新买单,这天平怎么平衡?我真不知道。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把风险识别和定价机制像生活中买保险一样做得简单点?比如说,能不能开发个车况评估App,跟评估房子装修一样,标记出风险点,然后车主和保险公司都能看得直观点?未来不就是这个方向吗,但实现起来复杂得很。
另外一个问题:你觉得,把新能源车优质客户筛出来,给予更优的保险条件,是不是可以从根源上改善?毕竟,现在很多保险公司挑客户,结果好车主都在享受低价,而一批高风险车主,赔付就高、保费就难。好比高端会员Wi-Fi,划分不一样,用户体验就差了。
我还在琢磨:保险行业的亏损,难不成也是过度智能化带来的副作用?技术越先进,风险就越难估计。就像我想,也许这种矛盾是短期现象,随着数据积累和技术成熟,费用和风险的比例会逐步趋于平衡。
我真想知道,你们怎么看?到底是生产厂商应尽的责任,还是行业规避风险的自我保护?新能源车真的是省油的还是坑多、麻烦多呢?每天都在想的事——车座上的那个细节,可能就是关键。
你说,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保险会不会像手机套餐一样,变得刚性需求+个性化定制?这场行业的变革,会不会最终逼得我们保险公司都得升级?还是说,最后消费者也得买单——是花更多的钱买个心安?
这问题还真挺大。就算我不细想,心里总有个疑问:所谓行业破局,是不是其实在于那些微小的细节?像车企的零件通用化,维修拆件的创新,甚至保险策略的细微调整?毕竟,像那句老话,省下的油费都补不上保险的窟窿了吧。
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