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跟我吐槽他单位变卖公车的事。他们单位当年花18万买的德国车,平时就是几台车轮着开,跑得不多,专门配了一个司机,保养得挺细。结果根据上级统一安排,所有公车得挂牌拍卖。他那朋友心里盘算着,花个几万块买辆几乎全新车,合算得很。
这车是1.4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网上很多人说涡轮后期维修麻烦多,确实不假,但上海大众的做工和品质还是能撑住的。朋友说:车开着挺顺溜,买回来自己出个油钱也划算。我当时还挺不信,毕竟涡轮增压车保养听着就麻烦,但他单位司机平常怠速控油,保养时间点抓得准,这才保持这么好。
也不能一概而论。另一位修理工朋友曾抱怨:我这修车店见过那种公车,刹车片都磨穿了还不换,怠速大热天开空调,车都热晕了。这差距实在大。一边是极端爱惜,一边是随便糊弄,价格自然天差地别。你说,这种信息差谁能完全把握?显然没人。
我刚才翻了下我笔记,估计像我朋友单位这种状态的公车,拍卖市场占比不超过三成,其他车辆用得年头更久、维护状态堪忧。有人花三万多买辆18万新车,这事儿实际上挺吃亏还是赚了?难说。那天我算了下,假设每公里油耗不到7升,再加上保养,每年用车成本压在一万左右,买辆二手公车来跑跑员工接送线还挺合适。
再说回涡轮增压这事。我之前一直觉得1.4T涡轮车后期问题大,保养门槛高,可能是一面之词。实际上,厂家的研发套路是把涡轮带来的动力和燃油效率的好处,尽可能通过技术消耗降低维修成本。上海大众1.4T发动机采用了分段燃油喷射和油冷涡轮设计,这些都能延长部件寿命。这么设计的初衷很像日常生活中买个咖啡机,虽说功能多但辅件设计得合理,使用成本能被控制。
我朋友还在想一个事:这类单位车辆集中拍卖,对市场上私下转卖的价格究竟影响多大?有点好奇大家怎么看。毕竟,同一个品牌、排量和年份的车,市面上二手车价格从三万跳到七万都不是绝无可能,纯靠车况和卖家口碑差异。
顺便提个小跑题,那天我跟销售聊起公车拍卖,销售说:这东西吧,更多是在二手车商手里洗一遍,然后再往外卖,纯粹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接触不到的流程。这让我突然觉得,买公车就像捡漏,但其实风险不小,得擦亮眼睛。
自己算了下,假设这辆18万的车每年折旧10%-15%,五年下来价值跌到5-7万不等。朋友几万买的价格算上买菜钱,但对他这种用车频率和保养水平来说,完全能撑住。可对普通空档用户可能就不划算了。你觉得,这样的拍卖机制有没有可能让普通买家吃亏?
说到这儿,不得不承认,车企和供应链的博弈一定影响了你我最终能买到什么车。就像朋友单位选择大众,考虑的既有成本又有维修方便性,这后面牵涉的流程其实挺复杂。一个设计师、采购、供应商相互妥协折腾的过程,外人很难全懂,就像你拼乐高,突然少了一块,整体架构还能不能稳当,那就是个技术活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朋友最后补充一句:买车其实是买个心安,划不划算吧,没人天天想着,得看自己需求。这话也挺实在。尤其是当你买的是别人保养好的公车,跟那些老破小的二手车没法比。你对这种公车出让的套路怎么看?不说别的,光是那些专业司机和用车惯,够普通买家琢磨半天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