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C11新款上市,老车主看得直叹气
2026款零跑C11在7月10号那天上了市,朋友圈里几个开着老C11的朋友都说这次改动还挺大,但又不是特别彻底。外观一眼看过去还是那个味儿,就是前脸灯组换成分体式了,原来那种像蜡烛似的细长灯终于被“退休”——群里有个小李说,他媳妇当年就嫌那灯丑,不让买。
内饰变化倒是实打实的。副驾娱乐屏直接砍掉,取而代之的是17.3英寸悬浮大屏,据说2.8K分辨率,看电影估计比家里的电视都清楚。高配还有座椅八点按摩和AR-HUD这些花活儿,不过销售顺嘴提了一句:除了640智享版,全系激光雷达,这玩意儿现在也快成标配了。纯电全系800V高压平台,有人自测充电速度确实比以前快不少。
但奇怪的是,这回没用三元锂电池,全系磷酸铁锂,而且听修理厂王师傅讲,用的是二线品牌供应商,有些名字他头一回见。我问他靠不靠谱,他耸耸肩,说反正便宜呗。“你要追求稳定耐用,那还是得选知根知底的大牌。”王师傅这么嘟囔着。
动力倒是涨了一点,新款220千瓦,比我手上21年老C11多出来10%,马力也从272匹涨到299匹。不过没有四驱双电机版本了,只剩下后驱。有个开惯四驱的小胖子吐槽:“新车省钱省到家,我可真不习惯。”不过价格比之前便宜1万多块,也算对得起“以价换量”的路数吧。
这几年零跑销量蹭蹭往上涨,上半年连续几个月冲进造车新势力榜首,一下子从边缘角色混进头部阵营。但真正在群里聊起来,你会发现不少老用户其实心凉透顶。不少人抱怨售后、质量、OTA体验一般,说白了就是复购率低,现在只有30%不到。有一次微信群有人发牢骚,“隔壁理想复购53%,咱们呢?买完一次就再见。”
最让人闹心的是OTA升级,每次都吹牛常用常新,可实际上半年才给推一次,还只是升个版本号。这次更新6G多内容,大伙本来挺期待,以为能有什么惊喜,结果就加俩APP,一个红灯读秒(绿灯没影),行车记录仪功能连4向录制都不给,还停留在哨兵模式beta阶段。我家的初代C11系统永远卡死在Leapmotor OS1.0,新出的已经奔OS4.0Plus去了。这待遇差距,不明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我身边有位叫阿亮的哥们,每次出门总担心行车记录仪数据丢失。他去年冬天碰上一场小剐蹭,对方赖账,一查录像只剩画面没数据,把保险公司气乐了。从此以后,他每隔两周自己拷贝备份视频资料,说怕哪天需要时啥都找不到。他还特地去店里问过售后,人家支支吾吾,“软件问题”“我们反馈”,拖来拖去没人管。后来听销售私下透露,新款已经解决这些毛病,可惜咱们都是“小白鼠”。
异响也是绕不开的话题。我自己的方向机异响,从第一年开始一直折腾,到现在总成换过两回还响——维修师傅安慰我:“设计缺陷呗,小众品牌嘛,将就着开吧!”别的不提,就连后备箱锁扣松动,也是好多人遇到的问题,我干脆拿胶带缠住防止晃动。在我们社区停车场碰到另一个同型号的大姐,她笑着递给我一卷新的胶带:“你试试这个更结实。”
虽然最近和Stellantis合作以后整车质感好了些,但该节约成本的地方一点没落下,比如动力电池缩水、电控模块用料变轻。有群友传言,今年的新批次线束甚至有部分来自某江浙小厂,这事真假不好考证,不过以目前市场行情来看,也不稀奇——毕竟要把价格打下来,总归哪里要抠一点出来。
至于智驾功能嘛,我21年的时候刚提回来时试过几回,高速能自动跟随,但只要旁边并排车辆稍微密集,它立马吓退自己退出辅助驾驶。有段时间宣传自动驶出匝道,其实很鸡肋,经常判定失误。一查参数,当年的芯片算力才8.4TOFS,如今26款据说提升不少,可放在整个行业来看依旧只能算够用而已。“你别指望它太聪明,”技术员曾经半认真半调侃地劝我,“能帮忙踩踩刹车、省点神不错啦。”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不是预算有限,当初谁会盯上零跑?图啥,无非就是经济省事,用起来养护费用低。当年入手主要考虑通勤方便,加满一箱油的钱可以充好几百度电,两三个月保养花不了多少钱,比传统燃油轿SUV强太多。但日积月累的小毛病确实烦人,有时候觉得像是在陪厂家做实验一样熬日子;可生活嘛,本来也少不了妥协和将就罢了。
今年新能源圈竞争越来越卷,大牌传统厂商纷纷杀入10-20万区间,小鹏、吉利、长安什么的一窝蜂扎堆抢蛋糕。消费者口味变挑剔,多掏两万图个踏实安心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研发投入这一块儿差距肉眼可见:2024年上半年零跑投12亿左右,同期小鹏60多个亿,理想蔚来更夸张破百亿级别。所以很多配置虽然表面拉满,其背后的技术含金量未必撑得住长期使用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激光雷达装上去了,却总感觉实际效果一般般,就是摆在那里应景罢了——老司机私底下一句话凑合使使,不敢深信!
偶尔还能听见这样的小故事:前阵子邻居二叔把他的旧C11挂网上卖二手,好几个准买家来了转转,都摇头走掉,其中一个年轻姑娘直言不讳:“早知道你的行驶记录仪坏成这样,我宁愿加钱买台国产合资的新货。”最后二叔忍痛降价近万元才脱手出去,自嘲“羊毛薅完轮到自己割肉”。
写这些琐碎,是因为身边太多人经历类似状况。从市场爆发增长,到今天拼命讨好新用户,把早期支持者晾在一旁。“吃螃蟹的人最容易挨冻”,这是我们本地汽修店老板喝茶闲聊时爱挂嘴上的一句话。不知道未来哪一天,会不会等来真正厚道可靠、不搞“一锤子买卖”的国产新能源?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采自微信群讨论及维修技师口述,如需进一步核验请联系相关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