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闪电私有化极氪:一场迟到的“刮骨疗毒”
上市未满一年,极氪就要从纽交所退市。5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以每股2.566美元收购极氪全部股份,这一价格比公告当日股价高出13.6%,却仅为极氪Pre-A轮估值的65%。资本市场还没反应过来,吉利内部已掀起风暴。
“利益不一致”的代价
桂生悦在业绩会上直言,吉利与极氪分属两家上市公司,导致“团队各自为政”。最典型的矛盾体现在资源分配上:极氪需要吉利成熟的供应链支持,但吉利汽车更倾向优先保障自身产能。2023年极氪001交付延期,部分原因正是电池产能被吉利银河抢占。这种内耗让李书福下了决心——与其缝缝补补,不如推倒重来。
组织架构的调整比预期更彻底。
极氪CEO安聪慧升任吉利控股CEO,原吉利汽车CEO淦家阅接管合并后的汽车集团,极氪与银河成为平行事业群。这相当于把“太子”调离实权岗位,颇有些“明升暗降”的意味。一位接近吉利的业内人士透露,安聪慧主导的极氪体系汇报层级比吉利少两级,决策速度更快,这次合并实则是用极氪的刀,削吉利的把。
省下的都是利润
吉利公布的降本目标直指要害:研发优化10%-20%,按两家公司去年合计201亿元研发费用计算,至少能砍掉20亿元。参考领克与极氪合并时削减20%车型的先例,吉利很可能对重叠产品线动刀。比如售价30万左右的极氪001 FR与吉利银河E8,技术平台相似却分属不同渠道,合并后完全可能共用产线。
资本市场更关注协同效应能否兑现。
极氪2024年净亏损82亿元,主要源于高昂的直营店建设和研发投入。并入吉利后,极氪可共享后者7400家经销商网络,销售费用有望压缩30%。但风险同样明显:主打高端的极氪若与吉利并网销售,品牌调性能否维持?这就像让茅台和牛栏山共用一个柜台,稍有不慎就会两头不讨好。
李书福的“瘦身哲学”
《台州宣言》发布后,吉利的整合路径逐渐清晰:先让极氪吞下领克,再让吉利汽车吞下极氪,最终形成“控股公司-运营实体-子品牌”三级架构。这种设计类似大众集团的AB股模式,既能保留多品牌战略,又能集中火力攻打市场。
但吉利面临的挑战比大众更复杂。
新能源时代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燃油车,特斯拉Model Y一款车年销百万的案例证明,爆款策略比多品牌围攻更有效。吉利目前有吉利、几何、银河、极氪、领克等至少五个品牌,价格带从5万覆盖到50万,资源分散程度堪称业内之最。此次合并只是第一步,后续是否继续收缩品牌矩阵,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结语: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极氪私有化消息公布后,吉利汽车股价三日累计下跌4.2%。投资者担忧的或许不是合并本身,而是吉利能否在激烈内卷中,真正打破“大而不强”的魔咒。
这场手术本该在三年前极氪成立时就进行,如今姗姗来迟的整合,究竟是被逼无奈的断腕,还是蓄谋已久的阳谋?答案藏在下一份财报的毛利率里。
(素材和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