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理想牌”电池要来了!明年,理想汽车会把自家设计的新动力电池直接装进新车,这不光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刀真枪地开干了。
看到这个新闻,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迷糊过——咱们平时都说新能源车“心脏”在电池,可大多数车企其实没啥话语权,基本都靠几家巨头供着。那现在理想汽车突然和欣旺达成立五五开的合资公司,要自己主导动力电池,不光是个大新闻,更像是在行业里扔下一颗“鲶鱼弹”。
这事最奇怪的地方其实就在于——同一个理想,既要跟宁德时代共创,又和欣旺达整点自家招牌,这背后打的算盘,到底是什么?
是怕被供应链卡脖子,还是要独占鳌头、顺便带点掌控欲?
跟着咱,一起扒一扒里头的玄机。
讲真,电动车圈子这些年乱成一锅粥,谁家手里没有点黑科技都不好意思上台面。
理想汽车选在这个点,悄咪咪和欣旺达成立“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还正经备案公示了,股权撑到一人一半,这就明显不是“你做我买”,而是“你是我兄弟,咱一起撸袖子干”。
公司业务很直接,干的就是电动车专用动力锂电池,这一点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把制造、销售、研发全抓在合资企业里。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明年理想汽车自研动力产品上车”,说得不拐弯。
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别以为理想家里没电池,明年我就用自家东西,玩点不一样的。
其实不光理想,整个新能源行业都被电池掐着脖子:成本高、性能要求还升得飞快,万一上游出点小状况,车企哭都来不及。
理想这步棋,多少有点“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决心——我不只想当拼装工厂,更想掌控核心零件,谁都别想拿我的命门去要价。
还有一个劲爆点,其实是“谁主导”的问题。
理想和宁德时代也是合作,叫“联合开发”;但和欣旺达搞的这一票,理想内部都称之为“自研电池”。
小伙伴们别小看这俩词区别,前者意味着理想还是要看宁德时代点头,后者彻底掌控台前幕后,吃肉喝汤一把抓。
这年头,主导权才意味着未来。
你看特斯拉为啥横着走?
人家一直想自己造电池,能从头盯到尾巴,才敢喊出降低成本的承诺。
理想这招算是见贤思齐,拼了。
而且这也不是拍脑门临时起意的事。
去年,欣旺达动力南京基地刚刚和理想把10万台定制的电池包生产出来,双方合作早就成功迈过蜜月期。
这种深度捆绑,说一句“CP感满满”也不为过。
在今年7月的i8发布会上,那块被重点秀的90.1度5C三元锂,正是理想主导设计,由欣旺达打造出来的成果。
说白了,就是理想要把专属标的电池“做实”,不再只是贴标签那么简单。
其实电池这个生意,外行人一看都是黑科技,内行拼的却是成本效率和技术落地。
宁德时代一直靠庞大的产能、成熟的供应链统治江湖,据说理想当年最先抱大腿,也是看上对方的“保姆式服务”。
可理想家底子厚了,销量水涨船高,再被人牵着鼻子走,真不甘心。
欣旺达呢,论市场份额确实和宁德时代差一大截,但胜在灵活,靠谱,还敢于跟客户一块吃苦攻关,这种能力对正想练“独门绝技”的理想,简直太顺路了。
两边你情我愿,合作模式也变得“黏性十足”——说到底,欣旺达愿意为理想量身订制,带着理想深度参与,让对方真正坐到驾驶位。
换句话说,理想想扶持的是自己能左右的伙伴,而不是偶像派大明星那种“高高在上,只能远观”。
而且,也有分析说,这其实是不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电池是底线安全,主供应出状况,备胎必须在线。
宁德时代靠谱是靠谱,但看着对手比亚迪、特斯拉都在自造电池,理想怎能不自强?
新玩家蜂巢能源现在虽然没一线巨头的话语权,却添补了一个变数,将来三方博弈,恐怕还有点好戏看。
当然啦,这事也未必一路坦途。
电池从图纸到批量生产,“自研”二字说易做难。
技术迭代、生产稳定、品控、成本管控,这一长串的难题不用理想亲自去踩两脚,都很难懂得其中的苦辣。
更别说新能源领域一日一变,每年出来的爆款电池技术一抓一大把,“押宝押错了”这种剧情,放谁身上都可能重演。
理想虽说车市表现风光,但硬件自家造到底行不行,还得看明年上路后的实际表现。
到那时网评肯定又是一波“三观打架”:如果新电池牛,那叫“国产之光”;
万一真暴雷,舆论大风暴,分分钟送上热搜。
按照现在看,理想这个跨界造电池的路,既是被行业痛点逼出来的改变,也带着“不服老”自主创新的那股狠劲。
电动车圈这些老大难问题——成本居高不下、被动等料、技术路线争鸣——都在考验整车厂的“胆量”。
理想选择搭档欣旺达,一方面是认可后者愿意当“技术小跟班”,另一方面也是两家企业之间的互补和试探。
欣旺达本身不算流量王者,但在自研解决方案、定制服务方面亮点频出,这对理想来说契合度极高。
而且,这种合资还意味着以后升级换代都可以无缝衔接,不再像单纯外购那样死板。
和供应商绑定得太死,被别人牵制,老板们要夜里失眠;
但要自己修条生产线、管理一套供应链,又得死磕几年的无底黑洞。
所以说,这波操作堪称“舍命狂奔”也是有点道理的。
再说回产品本身,90.1度的5C三元锂电池实际上放在行业内算相当领先。
技术上不仅意味着更高能量密度,对整车续航和充电性能都有肉眼可见的提升。
你想想,以前“续航焦虑”都快成段子了,一块更牛的电池能直接让用户体验感蹭蹭上涨。
不过,说归说,实际把这东西批量用到车上,后续怎么表现还真的要打个问号。
就像那句喷子名言,“发布会一切皆有可能,真车一出全靠命”,这才是真实写照。
当然,还有一点明面上没人提,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自研动力电池的大旗一举,理想的品牌力和话语权也蹭蹭上涨。
毕竟,行业里有几家车企敢拍着胸脯说“我有自家电池”?
你别说,这事不仅仅是做产品,更是摆阵型,展示肌肉。
要知道,不是所有电动车主都看技术细节,但大家都喜欢跟着强者站队。
有自研标签的理想车,身价就算不上天,也没准比隔壁同类多一份底气。
所以有时候,技术驱动和品牌战略,其实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再看电池产业这个江湖,短期看拼的是技术成熟,长期比的其实是成本和供应链安全。
理想这步合资,短线或有风险,长远来看更大概率是图个“自由呼吸”。
省下那些被动等待、价格被动、受制于人、资源有限的烦恼,打造自己的护城河。
但路咋走、步子咋迈,还得靠后续实践说话。
到明年新电池真敢全线推开,那才是真的破釜沉舟。
反正现在这个姿态足够让行业所有大玩家都警觉,大家的排兵布阵也得跟着“洗一洗”。
写到这儿,不免感叹,新能源江湖,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
大家都在为了下一场大浪搏命,谁也别小看了拼到底的意志。
理想汽车这步棋,无论最终成败,至少证明了传统车企不想再给别人打下手。
你觉得理想“自研电池”这事是真牛,还是自嗨?
能不能带动一波新能源行业的新风潮?
各位车友和关注行业的小伙伴,不妨留言,说说你怎么看!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