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这轮融资,听起来就像是宣布要拼命打拼的信号。2025年3月11日,他们一口气完成了大概1.3亿股新H股配售,净得资金大概433.83亿港元。你知道吗?这是过去十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一次股权再融资,光这个数字就能感受到比亚迪的野心。人家不仅想靠卖车赚钱,更是要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
你可能会问,靠融资能走多远?看销量就知道了。2025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达到了427.2万辆,用这个数字和特斯拉纯电销量一比,还真有点意思。资料显示,特斯拉2025年前两季度的纯电销售大概在370万辆左右,虽然数据不是绝对准确(毕竟不同渠道统计口径不一样),但粗略算下来,比亚迪差不多在拉近距离了。要是按这个趋势发展,未来两年内比亚迪新能源车有望超过特斯拉。
但别急,别以为就此能跟丰田一较高下。丰田去年产量大概在约1095万辆(估算,因为没有最新的正式数字),而且它的市场占有率极高,尤其在成熟市场。这样对比一下,427万辆跟百家争鸣的丰田车企,还是有差距。不过问题也不大,谁都知道丰田的优势在于供应链、生产效率、技术积累。
比亚迪的布局也够多的。欧洲本地化制造,拉近了和欧洲消费者的距离。去年开始在欧洲建厂,等于把生产线搬到自己家门口——这跟买菜一样,有地就有新鲜,补贴、物流都相对省心。你想象一下,欧洲那帮工厂里日日夜夜作业,零部件都来自本地,简直像在培养一条欧洲专属的供应链。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还在推门级掀背车入场。海鸥L2级自动驾驶系统,不只是噱头。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海鸥的L2技术在国内的自主品牌里算是佼佼者了。不光是驾驶辅助,自动泊车、限速自动调节都能实现。人家宣传说God’s Eye自动驾驶系统,听着挺玄乎,但其实基础就是几个摄像头拼成的天眼。你觉得,未来门级车落地自动辅助,会不会比我们预想的快?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买车的朋友问我:你觉得这个成本怎么算?做整车,油电混合、自动驾驶、智能化等技术的配比,成本差不多是个魔方。以百公里成本为例,纯电如果在两个多元左右(体感),加上补贴和税费,可能在0.8元到1元之间。再算上维修、保养,能不能算出一辆车一年的运营成本?我估算,也就几千块钱。你看,这种成本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价格压力还挺大。
但问题来了,比亚迪还不是只靠财政抄底。他们的研发也是硬功夫,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去年我翻了下相册,发现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一直在上升。去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从之前的4%提高到6%,当时心里暗自佩服:这么消费利润,都能保证技术持续推进,还真不简单。
你说比亚迪还有没有更大潜力?这问题我也没细想过,可是根据目前情况,未来几年他们一定还会继续推新品。比如说还在推的海豚系列,入门级别的车,一方面满足刚入门用户,另一方面也试试低线城市的市场潜力。
不光是卖车子,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比亚迪的电池、芯片其实都在自己家里拼装,少依赖外头,稳定性高。这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修自行车,自己想办法买零件,然后焊焊打打,慢慢就能自己救急。现在汽车行业,供应链就像那条铁轨,只要稳住,基本就能保证车不停产。
也不能太乐观,很多时候发力也会遇到瓶颈。不然,为什么说技术走不出那个圈,虽然比亚迪在某些技术方面赶得快,也丰田20年的混合技术积累,那可是经过无数次折腾出来。
比亚迪的新能源销量能突破&超越特斯拉,当然是一方面硬实力过硬,但更得看他们能不能持续创新,尤其是在供应链、渠道、用户心理这些软性方面。其实我一直琢磨,一个车厂想成为巨头,不是靠一次技术飞跃,而是要叠加多重优势。
至于未来的路,你怎么看?是不是觉得比亚迪下一步会在哪个方向发力?我有个猜测(不敢说百分百准),他们会继续深挖低线市场,推更智能、更实用的车型。谁知道呢,也许就是一辆超便宜、超智能的小车,就能打开市场。或者,未来他们真的响应全球环保号召,把制造成本控制得像个临界点,把价格压得更低。
对了,你们觉得,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大的变数会是什么?还是那句话,真的是技术、市场、政策的三脚架稳了,车企们才能走得更远。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