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北京金港赛车场发生了一起引人关注的小米SU7 Ultra赛道事故,这辆被誉为“全球量产四门车第一”的性能怪兽,在8号弯的上坡右弯道因转向不足冲出赛道,猛烈撞击赛道外围的轮胎墙后停下,车头严重损毁,所幸驾驶者仅受轻伤。这起事故不仅引发了网友对车辆安全性的质疑,更将“新能源豪车”的公共安全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小米SU7 Ultra自上市以来,凭借其强大的性能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成为市场焦点。1548匹马力、1.98秒的零百加速、350km/h的最高时速,让这款车在性能上足以匹敌百万级别的超跑。然而,强大的性能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不少车主在体验速度与激情的同时,也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
从北京金港赛车场的赛道首撞,到福建泉州街头150km/h撞飞电动车,再到潍坊车主深夜飙车被刑拘,小米SU7 Ultra频繁登上热搜,引发了对“新能源豪车”安全问题的热议。这背后,既有车主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也有车企在营销逻辑和安全责任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
“性能天花板”为何成了“马路杀手”?
小米SU7 Ultra的上市,让高性能车不再遥不可及,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到速度与激情。然而,这也意味着赛道级别的风险被带到了城市道路。不少车主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甚至将超速驾驶视为一种“炫技”的方式。
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安全高于一切”,但宣传视频中却狂秀极限加速,这种“既要又要”的暧昧态度,让车主对车辆性能的认知出现偏差。此外,小米SU7 Ultra的安全设计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强制设置“新手模式”却容易解除,对车主的自律性要求过高。
车企的“信任机制”靠谱吗?
小米SU7 Ultra在安全设计上采用了“信任机制”,例如强制设置“新手模式”,里程达标后才能解除限速。然而,这种机制过于依赖车主的自律性,难以真正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赛道模式需要通过GPS定位确认处于封闭场地才能激活,更加可靠。
谁来为“新能源豪车”的安全负责?
随着新能源品牌在性能和价格方面的追赶与超越,类似的安全问题早已不容忽视。车企在追求性能的同时,更应该将安全放在首位,完善安全设计,加强车主安全教育,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结语:
小米SU7 Ultra的赛道首撞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性能与安全,就像天平的两端,如何平衡,是车企和车主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让我们对速度保持敬畏之心,安全驾驶,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抵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