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要是聊起国产摩托车,很多人脑子里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觉得就是便宜、代步,偶尔还能看见点模仿国外大牌的影子。
要是您还这么想,那可真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这些年,中国的摩托车工业发展得特别快,快到什么程度呢?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咱们的摩托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甚至在某些车型的销量榜上,能把日本和欧洲的老牌子都给比下去。
这下子,国内外好多车友都开始讨论了,有人说咱们就是靠便宜抢市场,质量还是不行;也有人觉得,这正好说明以前那些进口车卖得太贵了,水分太多。
其实这些说法都有点片面。
要看明白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看看中国摩托车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难题。
说起来,真正让中国摩托车在国际上打响名声的,得算是一款叫贝纳利TRK 502的探险车。
这车在国内也挺火。
在它出来之前,你要是想买一辆能跑长途、看着又高大威猛的摩托车,选择其实不多。
要么就是德国宝马的GS系列,车是好车,就是价格太贵,动不动就十几二十万;要么就是日本的同类车型,也不便宜。
很多普通工薪族的摩旅梦想,就被这个价格给拦住了。
贝纳利这个牌子虽然是意大利的,但被咱们钱江收购以后,就摸透了大家的心思。
他们推出的TRK 502,外观上看着跟宝马GS有那么几分神似,威武雄壮,排量500cc,正好符合欧洲很多国家新手驾照的规定,最关键的是,价格只有宝马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一下就戳中了市场的痛点。
你要说这车技术有多先进吗?
其实也谈不上。
那台双缸发动机,技术不算新,胜在稳定可靠;车身也比较重,操控谈不上多灵活;刹车和减震的效果,跟那些贵好几万的进口车比,也确实有差距。
但它就是抓住了大家最核心的需求:花最少的钱,圆一个最大的摩旅梦。
对于很多刚入门或者预算不多的车友来说,那些小毛病完全可以接受。
结果就是,这车在意大利卖成了销量冠军,连着好几年都排在第一,逼得本田都得赶紧推出新车来跟它竞争。
可以说,是TRK 502用一种最聪明、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中国摩托车在海外市场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TRK 502的成功,就像给国内所有厂家上了一堂公开课,大家一下子都明白了,原来车还能这么造,市场还能这么打。
于是,围绕着500cc到700cc这个排量区间,国产摩托车迎来了一次大爆发。
春风、无极、赛科龙这些牌子,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主打车型,街车、复古车、拉力车、巡航车,种类特别全,外观设计也越来越漂亮,原创度越来越高。
而且大家还特别会“堆配置”,什么全彩液晶仪表、滑动离合器、可调节的减震、名牌轮胎,只要是国外同级别车上有的,咱们不仅有,甚至给得更多。
和日本同级别的车比,咱们的车在价格上优势太大了。
一台配置差不多的车,国产的可能只要四五万,进口的就得七八万。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省下来的这几万块钱,干点啥不好?
当然,差距也还是有的。
比如发动机运转的平顺性,日本车普遍做得更好,拧油门的感觉更细腻,震动也更小。
还有就是整车的轻量化和一些细节做工,咱们也还在追赶。
但总的来说,在这个中量级市场,中国摩托车已经靠着极高的性价比,站稳了脚跟,从以前的“没得选”,变成了现在“可以考虑”,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是“首选”。
不过,当战场转移到更大排量的领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说500cc级别比的是“性价比”,那么1000cc以上的公升级摩托车,比的就是真正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了。
硬实力是啥?
就是发动机、车架这些硬件。
咱们现在也能造出大排量的发动机,比如春风用了KTM授权的800cc发动机,高金也自己研发了1000cc的V型双缸发动机。
从硬件上看,好像差距不大了。
但问题出在“软实力”上,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一骑上车,高下立判。
这个“软实力”,主要就是指电子控制系统和整车的调校。
现在顶级的进口大排量摩托车,已经不是纯粹的机械产品了,它更像一个装着轮子的超级计算机。
车上有一个叫“六轴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小东西,它就像是摩托车的大脑,能实时知道车子是正在加速还是减速,是直着走还是压着弯,车头有没有翘起来,后轮有没有在打滑。
然后,它会根据这些信息,瞬间调整发动机的动力输出和刹车的力度。
这就带来了很多高级功能,比如你可以在弯道里放心大胆地刹车,不用担心车轮抱死侧滑;出弯的时候可以放心拧油门,电脑会自动帮你控制好动力,防止后轮失控。
这种人车合一的骑行体验,靠的不是简单地把博世的ABS泵和IMU芯片装到车上就行了,它需要厂家背后有极其深厚的调校功力。
工程师和试车手得在赛道和各种路面上,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测试,把成千上万行代码写进电脑程序里,最终才能让这些电子系统和车辆的机械部分完美地配合起来。
这就好比你拿到了一堆顶级的食材,但你得有米其林大厨的手艺,才能做出一道真正的美味佳肴。
目前,咱们的国产大排量摩托车,就是食材有了,但“厨子”的手艺还在修炼中。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国产公升级摩托车,排量挺大,但实际骑起来感觉马力并不强,甚至不如一些小排量的进口车来得有劲,而且油耗还特别高。
这就是因为发动机的潜力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电子系统和整车匹配得不够好,导致很多动力都在无形中被浪费掉了。
这个“调校”的功力,是那些欧洲和日本品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下来的核心技术,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