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天眼”捕捉震撼一幕:北京附近惊现数十辆东风-26导弹发射车密集停放,仿佛待命的钢铁洪流!这批被戏称为“东风快递”的区域拒止核心利器,为何如此大规模集结?是产量爆炸式增长的铁证,还是指向潜在冲突的战略信号?联系到中国产业内迁等一系列深层布局,外界猜测:中国是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一场可能无法避免的“终极摊牌”铺设战场?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最先跳出来,指名道姓说这些是东风-26机动式发射车。具体多少辆呢?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是57台,有人数了数,硬说有59辆。别管具体数字是五打头还是奔六十去了,这么大阵仗摆在眼前,谁看了都得掂量掂量。
有种解读就直奔主题:这是“东风快递”正在玩儿命赶工的铁证啊!你想想,这么多车集中停着,是不是就等着部队来提货、完成验收呢?
之前我们自己的官媒也放过料,火箭军某个单位不是也秀过20辆东风-26排队吗?两边一对照,好像确实在暗示,解放军的导弹仓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
真要按这个增产逻辑推下去,一辆发射车通常配一枚导弹,再带两辆备弹车,那近六十辆发射车,理论上短时间内就能打出去将近一百八十枚导弹。这个数字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随便想想这个投送潜力,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威力摆在那儿呢。
不过,事儿可能没这么简单,另一种声音就比较冷静。他们说,东风-26又不是刚出来的玩意儿,2016年左右就服役了,2019年还公开亮过相。作为一款用了好几年的主力导弹,一次性拿出几十辆车来亮亮肌肉,也不是啥惊天动地的事儿。
而且,这些车就这么大喇喇地停在空地上,没有任何遮掩,卫星想不拍到都难。这到底是无心之失,还是压根儿就没想藏,甚至就是故意让你看的呢?
毕竟,我们自己的媒体之前也播过类似的密集停放画面。所以,光凭一张卫星图就一口咬定人家“正在玩儿命增产”,这证据链似乎还有点儿单薄。
话说回来,这东风-26可不是路边随便捡的石头,它射程超5000公里,能带核弹头也能装常规弹头,属于那种“核常兼备”的多面手。在解放军那个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作战体系里,它可是个顶梁柱。
这导弹的技术,放眼全球现役的中程导弹里,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最让人眼红的是,它学着东风-21D,练就了一手打击海上大型移动目标的绝活儿,所以才有了“航母杀手”的响亮绰号。
想想看,5000公里的打击范围,手指一伸就够得着第一岛链,再努努力第二岛链也能摸到边儿。这对那些想往我们家门口凑、尤其是有航母战斗群撑腰的外部军事力量来说,绝对是实打实的威胁。
据说一枚东风-26要是打得准,就够把大型航母打残甚至送下海。美国航母虽多,但能随时拉出来跑的也就那么几艘,这个威胁的分量,懂的都懂。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是东风-26冲在前头增产或者展示,而不是威力更大的洲际导弹,比如东风-31AG或者东风-41呢?这恐怕跟我们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判断有关。
一种观点是,我们可能觉得全面打起来的可能性不大,但大国之间在局部区域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却在变高。这种情况下,东风-26这种区域拒止的大杀器,特别是在大家都在猜测的台海冲突场景下,对付可能的军事干预,那是真的有立竿见影的威慑和反制作用。
简单说,东风-26被看成是那种“可能马上就用得上”的家伙什儿。至于洲际导弹,那是用来搞战略平衡的,现在可能还不到打破这种平衡的时候。毕竟,一下子玩儿命造洲际导弹,太容易刺激到全世界的神经,引发军备竞赛,那可不是我们乐意见到的局面。
除了军事上的动作,我们国内还有个挺大的战略调整,就是所谓的“产业西迁”。把原来挤在东部沿海的那些资金、技术、人多的产业,往中西部挪。官方的说法很明确,就是为了让中西部能多点儿工作机会,让大家都能发展起来,实现区域均衡。
但这事儿到了老外和一些媒体嘴里,味道就有点儿不一样了。他们觉得,这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战略盘算。尤其提到了战时因素,觉得东部沿海的工业设施离得太近,打起仗来容易挨揍,往内陆搬能让战时工业生产更安全、更稳定、不至于被一锅端。
把导弹发射车的集结和产业西迁这两条线索串起来看,一些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国是不是在为潜在的台海变局,甚至是跟美国可能发生的“终极摊牌”做全面的准备?这种准备,被解读成是针对一场高强度战争的预演。
我们的工业生产长期集中在东南沿海,这个地方虽然经济发达,但要真打起来,前面没有天然的海上屏障顶着,确实挺脆弱的。
从战略上看,要是能把台湾变成东南方向一道稳固的盾牌,那海上防务压力肯定会大大减轻。所以有人又提到了“新三线建设”那种说法,觉得这背后透着一股子非同寻常的决心,对潜在冲突的烈度预估肯定不低。
不过,把产业迁移这事儿完全等同于备战,也有人不太同意。他们认为,保障战时工业能转起来的关键,更在于你自己的军事防御和反击能力有多强,而不是单纯靠搬家就能解决问题。
看看美军那种所谓的“海空一体战”,他们的想法是整合海空军力量,用隐身飞机和远程导弹往你家纵深打。光是搬家,面对这种战术,恐怕也难保周全。真正靠谱的,还是你手里有没有破解这套战术的法宝。比如解放军一直在苦心经营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这就是专门用来对付这套的。
在这个体系里,像东风-26这种能覆盖整个西太平洋、既能打地也能打船的远程导弹,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把对手的航母战斗群和大型空军基地给端了,那才是釜底抽薪、让对方没法下嘴的招数。
再往远处看看,最近中印关系似乎也出了点缓和的信号。从2020年以来一直绷着劲儿的中印边境,最近居然罕见地达成了双方后撤、脱离接触的协议。有人就把这解读成,中国可能是在为东南方向可能发生的动作,提前腾出手来,免得东西两线同时吃力。
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似乎也为我们的战略调整提供了某种背景音。俄乌冲突和中东的乱局,明显牵扯了美国大量精力,让他们很难把全部力量都集中到亚太地区。
再加上美军应对解放军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方面,还没找到万全的破解之法,“海空一体战”在中国近海到底有多大效力,大家心里都没底。真要对抗起来,美国要是在中国“家门口”栽了跟头,它在全球的军事霸权可能面临多米诺骨牌式的冲击,那个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你看,尽管美国政府和军方嘴上说得一套一套的,但在中国周边的实际军事部署,并没有看到那种明显是主动寻求大规模冲突的架势。
但不管外面怎么猜怎么说,我们自己加强战备,以应对台海问题可能出现的意外升级和扩大,这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这些摆在台面上的或者藏在水底下的军事和经济调整,究竟是为了未雨绸缪的深远布局,还是刻意放出来给别人看的战略信号,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一盘复杂大棋,外界的猜测和解读,恐怕还得持续下去。
台海的未来,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会往哪个方向走,无疑牵动着整个区域乃至全世界的神经。终究,两岸的统一被认为是历史的大趋势,而解放军也用各种方式展现出,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任何外来的干涉。至于这一天啥时候来,用啥方式来,那层战略迷雾,一时半会儿是散不了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