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合肥这地儿的会议厅我去过不止一回,但像那天“皖车出海”这场,气氛却有几分不同寻常。
不是因为主办方花了多少钱布置会场,灯光也没什么花头,就是一进门,扑面就是一股子机油味——混着展台上新能源电池的那股子“未来感”。
一堆穿西装大佬站在一辆还没上市的SUV旁比划,不时有人低声讨论:今年能出海多少单?
明年还能不能保持全国第一?
这不是普通的鸡血式峰会,更像是一个“案发现场”,每个人手里捏着点证据,没人敢先把底牌摊在桌面。
如果你是那天在场的销售总监,站在奇瑞和江淮的高管身后,听他们聊“本地化”“供应链协同”,你大概率会想:“我真能把这车卖到摩洛哥去?当地客户习惯左舵还是右舵?工厂批地批下来,工人怎么招?税收条款里,有没有写着‘中国制造’的隐形门槛?”这些问题,没人会在会场上大声问出口,但每个人心里都盘着。
冷静点说,安徽汽车产业近年来的爆发,不只是省里领导的口号喊得响,背后是实打实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安徽出口汽车80.2万辆,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121.6万辆,也全国第一。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比任何“安徽制造,国货之光”更有说服力。
可这种第一,背后暗流涌动——国内市场天花板愈加明显,国外市场壁垒却一层比一层高,出海这事儿,表面上是“高歌猛进”,实则每一步都踩着地雷。
我印象里,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讲了句特别“反人性”的话:“全球化的核心是深度本地化。”意思很简单:别做“空降兵”,光把车卖出去没用,得扎根、得入乡随俗。
翻译成安徽话,就是“饭要一口口吃,地要一点点耕”。
这符合逻辑——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本地化研发、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本地化合规,一个字都不能落。
否则你花了大钱砸厂,最后发现当地员工天天摸鱼,法规赶不上新政,还是得灰头土脸撤回来。
再说抱团。
最近几年,“单打独斗”的企业多半在海外水土不服。
当年我见过一个中部新能源小厂,单枪匹马闯拉美,两年烧没了融资,最后工厂二手卖回当地人。
现在的趋势是“集群出海”,安徽这边搞了个什么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下设汽车专业委员会,还在全球建了200多个产供链网点。
表面上看,是资源整合;底子里,是“抱团取暖”。
安徽的车企,谁家不是背靠背地往外蹚?
一边是奇瑞、江淮扛大旗,一边是国轩高科、延锋国际做配套,有点像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排兵布阵。
说到这儿,我得佩服安徽这些企业的“专业病”:国轩高科搞电池,早在十年前就悄悄把触角伸到美洲、亚太、欧洲、非洲。
今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超过30%,目标是2027年超50%。
如果不是背后有一套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和人才储备,这种“全球化”八成变成“全球坑”。
延锋国际倒是更讲究协同——11个生产基地在安徽,全球60多个工厂,和整车企业玩配套,产业链绑得死死的。
看起来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底线思维很明显: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全盘皆输。
当然,这种“产业链协同”听起来新鲜,实际干起来就是一地鸡毛。
举个小例子,今年国轩高科想在摩洛哥建厂,正发愁怎么“落地”,正好中铁四局前脚在当地接了大项目。
通过联盟平台一撮合,俩安徽企业“组团”下海,优势资源一拼,硬是把工厂生生“落了地”。
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产业奇迹,更像是“老乡见老乡,背后一把枪”——大家出海其实都怕被坑,能抱团就绝不单飞。
平台赋能这事,纸上听着高深,落地其实挺“接地气”。
商务厅推动企业去境外建商务服务网点,实际就是“安徽人在外有个家”,办手续、谈政策、跑市场,有人帮衬着。
有些企业说,自己出海就像“单人马拉松”,但这会儿,平台起码给你搭个水站、递个毛巾。
别小看这种“组织度”提升,关键时候能救命。
顺带说一句,外国人也没睡觉。
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为例,人家官方出面请安徽企业去巴塞罗那建厂,还许诺政策、用工一条龙服务。
看似热情,其实大家都明白,欧洲本土造车能力吃紧,外资进来补短板,何乐而不为?
安徽车企踩着这波“黄金机遇期”,底色是中国制造的性价比,骨子里还是国际供需的权衡。
等哪天欧洲市场“饱和”了,门槛收紧,一场牌局又要重新洗牌。
说到这儿,不免自嘲。
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惯了产业腾挪的起落成败,但真要拆开看,所谓“安徽印记”,其实是全球产业链博弈下的一个节点。
今天你能出口80万台,明天未必能守住。
产业升级、国际局势、地缘风险,哪个都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解决的。
咱们讲“高质量发展”,说白了,就是“别只看眼前的产量数字,更要看能不能活到后天”。
有朋友问我,安徽汽车出海这事,是不是“好上加好”?
我只能说,这就像侦探推理小说:每一步都是线索,每个选择都有反转。
今天咱们还在庆祝出口全球第一,明天市场变了,政策一收紧,谁也说不准局面怎么翻盘。
最后留个问题:中国汽车产业出海,真能实现“从卖产品到输出产业链”的转型?
本地化和抱团协同,能撑多久?
如果哪天外部环境骤变,我们的产业链还能否保持韧性?
我没答案,案子还在继续,每个决策都是下一幕的伏笔。
你要是有闲,不妨盯着看,或许有一天,会看到结局,也可能又是一个新的开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