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4S店还没开业,王磊已经蹲在门口刷手机。
这位35岁的建筑设计师笑得像个抢到限量款的球鞋少年,但让他兴奋的不是球鞋,而是一条昨晚刚推送的汽车新闻:"享界S9T开启预订,标配零重力座椅"。这个场景在各大汽车论坛不断复刻,似乎每个旅行车爱好者都在经历相似的早晨。
他们等的这台车确实有点意思。三厢版享界S9上市三个月,销量曲线比过山车还刺激,6月冲到3200台,7月就跌到1942台。现在厂家突然甩出旅行版,像极了火锅店麻辣锅底卖不动,赶忙推出鸳鸯锅的行为。但这次加的"清汤"可不简单,光是那个能加热到50度、制冷到零下6度的扶手箱,就比某些单身汉家里的冰箱还能装。
车身长度5米16,比标准版高了6毫米,多出来的空间全给了那个可以一键放倒的后排。汽车媒体老张试驾完直咂嘴:"这哪是旅行车,根本是把房车压缩了。"他公司楼下停着的奥迪A6 Avant突然显得有点寒酸,毕竟德国人可没想过给车装后排投影仪。不过消费者心里都揣着明白账,隔壁腾势Z9GT便宜小十万,要不是对旅行车造型有执念,钱包很诚实。
赤茶橘色内饰的照片在车友群炸开锅时,做服装生意的李姐正在批货。她瞥了眼手机就挪不开眼:"这不比保时捷那个珊瑚橘高级?"群里立刻分成两派:70后觉得像老家土墙的颜色,90后争着说要配墨镜开车才够飒。这种争论从8月12日内饰官图发布就没停过,连4S店销售小刘都学会新话术:"姐您看这个橘,像不像爱马仕包装盒?"
真正的狠货藏在配置单里。纯电版塞进100度电池,标称续航801公里,比北京到郑州还远。但真有车主敢这么开吗?去年某新势力续航打七折的教训还热乎着。增程版倒是实在,1.5T发动机带着53度电池,号称综合续航1305公里,够从上海开到武汉吃热干面。论坛里冒出来一堆技术党,算完账发现跑长途还是油车划算,气氛突然变得尴尬。
旅行车在国内就像高级西餐厅里的刀削面,看得人多,点单的少。去年全年旅行车销量不到SUV的零头,但车企就是不死心。有个经销商说得实在:"卖十台旅行车的利润抵得上二十台买菜车,还不用送保养。"现在享界S9T把副驾屏、零重力座椅这些噱头配齐,分明是要让中年男人在车里躲清闲时能理直气壮:"我在体验科技,不是怕老婆唠叨。"
8月18日预订首日,广东某店半天收了三张定金。来看车的周先生围着展车转圈,手在后备箱感应开关上反复试探:"能塞下两个高尔夫球包吗?"销售笑得像朵向日葵:"哥您放四个都没问题,不过..."他压低声音,"这车后排能完全放平,您懂得。"周太太在旁边刷手机头都不抬:"比上次看的奔驰C旅贵八万,就为个能躺平的椅子?"
汽车论坛的评测视频下,点赞最高的评论是:"买旅行车的人分两种,一种是真需要的,一种是装需要的。"下面马上有人回怼:"说得对,就像买单反的大爷,相机包比镜头还贵。"这种互相伤害的对话,恰恰暴露了旅行车市场的真相——它早就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种生活方式的实体投票。
当享界S9T的预订数据在9月初公布时,行业分析师小李盯着电脑发了半天呆。数据比预期好,但又没好到能改变市场格局。他想起前几天采访的某车企高管那句话:"中国消费者要的不是旅行车,是看起来像SUV的旅行车。"这句话在办公楼电梯里遇到市场部同事时得到了印证:"我们要不把车高再加5厘米?反正底盘改不了。"笑得让咖啡洒了一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