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失控门”事件:真相与流言的互搏
如果你最近刷过新闻,大概率被一条“比亚迪失控”视频刷了屏。在成都双流机场的停车场,一辆比亚迪汉在空地上兜圈子,据说是“突然失控”,最后还得靠厂家远程“迫降”。瞬间,网络热议沸腾,仿佛特斯拉“失控门”在国产车上重演。
监控视频里,车子转了十几圈,车窗紧闭,司机也没惊慌,更没有拔腿下车或者砸窗自救。有传言称,“刹车失灵”,还说比亚迪通过后台关闭了动力,才算救了大家一命。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比亚迪公关应付一招——“正在调查”,然后鸦雀无声,更让人浮想联翩。
可真相呢?机场警方很快站出来打脸谣言,通报称司机是名网约车师傅,接单失败心情郁闷,绕着停车场兜风发泄,最后好好地把车停到了路边。至于“厂家远程刹车”,纯粹无稽之谈。偏有人不信邪,硬是要把事件往比亚迪技术故障上靠,营造一出“悬疑大片”。
这种操作看上去实在太拙劣——常识稍强点的网友一眼就发现破绽:如果真失控,司机至少该有点自救动作,转圈圈还有空观望窗外?更不用说明明能看到转弯时刹车灯亮着,比亚迪工程师都要被气乐:“这不是黑我们,是在黑全行业的智商。”
笑归笑,这背后可没那么简单。为什么偏偏是比亚迪中枪?有汽车圈内人指出,这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黑公关。巧的是,前阵子比亚迪刚高调宣布斥资5年7500万赞助国足留洋计划,立马就有一波“抵制车企赞助足球”的帖子井喷,点名批评比亚迪,把企业形象往泥里踩。坊间传闻,这是同行花钱带节奏,雇水军抹黑。
一场“失控门”未消,一波“臭脚门”又起,比亚迪可谓腹背受敌。比起十几年前手机行业的“水军混战”,如今车圈的恶意竞争只多不少。你刚发新车,别人就编报告;你刚开低价,别家立刻放出“自杀式定价”的风声。这些招数,明面上谈市场,暗地里拼舆论,最后谣言满天飞,瓜田李下,敌友难辨。
可为何是比亚迪?答案很简单——它“卖得太猛”。去年,比亚迪销量遥遥领先,是燃油车的几倍。汉系列甚至比很多合资车还便宜,压力全给到那些转型慢、技术力薄的老牌巨头。在内卷红海里,赢家不是掌声就是黑稿。价格下探,利润减少,自然有人“看不惯”。当年燃油车联合抵制新能源的事还历历在目,如今竞争升级,逻辑未变,只是剧本更新。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领域本身信息壁垒高。现在车型技术参数动辄玄之又玄,普通消费者难辨真伪,只能听风就是雨,被谣言带跑。一个假视频就能引发群嘲,一个水军帖子就能搅浑车市。等到厂家澄清,早就“泥沙俱下”,“有图有真相”成了大多数人的“信仰”。
当然,打舆论战的不只是一家传统车企。在风口浪尖,大家都想守住自己的蛋糕。比亚迪选择低价高配,革新市场逻辑;反对者只能使出老办法——暗戳戳抹黑、策划舆情攻势,期待一波带走。据说,甚至有同行公关部门把比亚迪的低价策略复刻成“自杀式营销”PPT四处传播,其时髦程度堪比黑科技。
这些闹剧轮番上演,归根到底还是时代的投影。新能源车抢滩登陆,传统燃油车示弱,行业格局未稳,每一次舆论风暴都是权力和利益的暗战场。企业挨骂成日常,消费者被误导,最终买单的可能是每一个“图省心”的车主。
“失控不失控”,远不如“失控门为何频发”值得深思。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竞争?是市场自净,还是同行互黑?真相永远需要时间沉淀。新能源车销量越高,流言就越盛,但水落石出后,谁是真正的“黑手”,总会浮出水面。
或许对于比亚迪而言,被黑正是实力的一种证明。时代变迁,狙击总不会缺席。但愿更多消费者擦亮眼睛,看清迷雾背后的刀光剑影,别让流言变成现实的绊脚石。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