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工业这一年,真是如同冬天的柏林街头——冷风嗖嗖,毫无防备地迎面扑来。宝马、奔驰、大众,这些在中国人眼中几乎等同于“豪车”的名字,财报却是一片飘绿:保时捷三季度直接亏了9.66亿欧元,奔驰索性一拍桌子,一下要裁3万人。大众更狠,2030年前要裁3.5万,还得减薪缩产。消息往家一传,说真的,没有哪个德国人能心平气和泡杯咖啡细品。
但神奇的是,出了这么大动静,德国媒体倒没怎么在自己身上找毛病。反而纷纷开始埋怨起中国来了。《南德意志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德国人“高看了中国”,还有什么“被中国害了”这一类调调。这口大锅甩得,实在有点离谱。我忍不住想,难道中国又悄悄把奔驰的电路板全给藏走了?不然怎么德国人吃的亏都能赖到我们头上去。不是,连德国自己贝塔斯曼基金会的数据都在提醒:这些年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一下翻了一倍多,摆明就是“怪别人比认错容易”那一出戏。
说起来,德国车企其实最该感恩中国。中国市场的好,是很多德国人想都想不到的。北京早高峰那排着队的宝马、上海马路上疾驰而过的奥迪,广州城区一家子周末开着奔弛去逛商场……在中国,德国车不光是个符号,更是实打实的生意命根。销量数据直白得有点无情——三辆德国车里就有一辆卖到了中国。你说这样的救命稻草,德国人不紧紧抱着还嫌不够,如今却反手就是一口“你害了我”,这操作,换你遇见,高兴得起来吗?
不是德国车不行,而是德国心态先乱了。想当年掌舵整个欧洲经济的“火车头”,甩着“工业4.0”“精准制造”等金字招牌横扫天下。现在新能源风头正劲,德国虽然老底厚、牌子响,可拼起新技术来却有几分拿不出手的谨慎——日本、韩国甚至中国,干脆利落地转型不留情面。德国这边还在讲“工艺精神”,对手已经换了种玩法。笑着看别人进步一开始容易,等后来真的被赶超了,心理落差就足够让人睡不着觉。
这种不适,西方世界还真不止德国。规则本来是他们自己定的,现在别人能照着规则玩得更溜,他们就开始疑神疑鬼:“难不成这规则其实是错的?”从“以贸易促转变”到“竞争对手”,这一路摇摆,说着是价值观,实际上哪个都难割舍。表面是经济滑坡,其实最难迈过去的是那口自尊气。习惯了当老大哥,发现自己需要适应,而且适应还赶不上劲爆的变化,这才是最让德国人焦虑的地方。
更离谱的是,明明是市场和技术竞争的事,偏偏越来越多扯上了政治。你看华为、TikTok、国产新能源车,这些中国公司明明按规矩做事,一夜之间成了西方口中的“威胁分子”。反正我记得小时候吃亏就想撒泼,长大了才知道,有时候承认别人强才是真的强。这场新时代的产业竞赛,本质到底比的是实力,不是嘴皮子。
说两句掏心窝的话,德国这场“适应焦虑症”,怕是一时半会儿好不了了。市场早变了,思路偏还在原地打转。其实产业转型的窗口,谁能早些看明白,谁就能撑过下一个冬天。黑格尔讲过那句老话,“人类唯一学到的教训,就是从不肯吸取教训。”套到德国身上,我反倒想改两个字:不是人类不愿意学,而是德国人最近只是学得有点慢了。
比来比去,命运终究是技术和创新说了算。听起来好像有点残酷,但事实就摆在这儿。合作共赢,这四个字说容易,做起来真难。德国想明白这点,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需要一点勇气和耐心。
说完这些,不禁想起,上次一个德国朋友感叹自己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安慰家人工作变动时,坐在老旧公寓厨房里用力搅拌着酸菜,嘴里嘟囔了一句:“现在轮到我们焦虑了。”想起那碗说不上味道的炖菜,我突然明白,有些情绪其实普普通通——谁都遇得到,也不必非得谁背那口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