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
在智能网联方面,OTA 升级的广泛应用虽能提升用户体验,但随着升级内容扩展到关键系统,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大增。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在极端天气和场景下传感器易出错,部分车企夸大宣传,且产品对驾驶员状态监测不足,导致误用、滥用风险高。
从汽车硬件创新看,“零重力座椅” 在碰撞时会使安全带无法有效约束乘客,存在安全隐患。全隐藏式门把手若在紧急情况时无法顺利弹出,会影响乘客逃生。这些都对传统安全标准提出了新挑战。
现有安全标准的不足
现行标准制定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发展。在自动驾驶和新能源等领域,难以适应新技术的安全要求。例如,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缺乏完善且针对性强的标准。
标准制定过程中,多方利益协调困难,影响了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实际执行中监管力度不够,公众参与度低,导致标准实施效果不佳。
标准跟上新技术的策略
强化标准体系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覆盖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优化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前瞻布局车用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标准研究。
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推动电动汽车安全等标准审查报批,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标准预研。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等强制性标准研制,提升驾驶辅助产品安全水平。
多方协作的重要性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和引导,严格执行安全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严肃处理。同时,加大对标准制定的投入,支持相关研究和技术攻关。
车企应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主动将新技术的安全问题纳入考量,配合标准制定工作,提供实践数据和案例。科研机构和高校可开展相关研究,为标准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培养专业人才。
#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