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电动车新规!2不超3不带,交警提醒上路必看!

最近,关于电动车管理要变严的消息在大家的朋友圈和聊天群里传得沸沸扬扬,特别是那个“9月1日起,电动车上路要遵守‘2不超、3不带’新规”的说法,让不少每天靠电动车出行的朋友心里都咯噔一下。

大家都在问,这是不是真的?

以后骑车是不是就没那么方便了?

9月1日起电动车新规!2不超3不带,交警提醒上路必看!-有驾

是不是全国都要搞一刀切了?

其实,我们不妨把这件事看作是各地对电动车安全管理的一次集中升级和严格执行,而不是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全国性新法律。

这些规定很多早就写在纸上了,只是现在,随着电动车数量越来越多,相关事故也时有发生,管理部门不得不开始较真了,为了我们大家的安全,把这些规矩实实在在地落到地面上。

我们先来说说“2不超”里的第一个,不超速。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电动车能跑多快是自己的事,技术好,反应快,赶时间快一点也没什么。

但这个想法其实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骑的电动自行车,它的全称里带“自行车”三个字,这就决定了它的设计初衷和安全标准。

国家标准里写得清清楚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

这个数字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经过大量科学计算和实验得出的一个安全平衡点。

9月1日起电动车新规!2不超3不带,交警提醒上路必看!-有驾

在这个速度下,一个普通人的反应时间和车辆的刹车距离加起来,刚好能应付路上大部分的突发情况。

可一旦速度提上去了,比如到了四五十公里每小时,危险就呈几何倍数增加了。

首先,你的刹车距离会变得非常长,原本五米能刹住,现在可能需要十几米甚至更远,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这多出来的几米往往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再者,车辆的整个结构,包括车架、轮胎、刹车片,都是按照25公里的时速标准来设计的,你强行让它超速行驶,就好像让一辆普通家用小轿车去跑拉力赛,车子随时都可能散架,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那些可以跑得更快的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它们从出厂时就是按照机动车的标准来制造的,车身更重,骨架更结实,刹车系统也更可靠,而且上路是需要考驾照、上牌照的,这和电动自行车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严查超速,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那点罚款,而是要把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给管住。

再来说“2不超”里的第二个,不超载。

电动车带人载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

9月1日起电动车新规!2不超3不带,交警提醒上路必看!-有驾

上班顺路捎个同事,放学接上孩子,顺便再去菜市场买一大堆东西挂在车把上,这幅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但也充满了安全隐患。

规定里说,电动自行车只能搭载一名十二周岁以下的儿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带成年人?

道理很简单,还是安全。

一个成年人的体重,会严重改变车辆的重心。

平时直线骑可能感觉不出来,可一旦需要紧急转弯或者刹车,多出来的这个人的重量和惯性,就会成为一股巨大的、不受控制的力量,极易导致车辆失控摔倒。

至于载物,规定了长度、宽度和高度的限制,比如载物后端不能超出车身0.3米,左右宽度不能超出车把0.15米,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

货物太宽,就像给车子加了一对翅膀,很容易在穿行时剐蹭到行人和旁边的车辆;货物太长,转弯时就会像甩鞭子一样,让后面的车辆防不胜防;货物太高,则会让整辆车头重脚轻,一阵风都可能把它吹倒。

像福建、陕西有些地方开始对超载行为罚款,其实也是在用一种强制手段提醒大家,方便不能建立在牺牲安全的基础上。

9月1日起电动车新规!2不超3不带,交警提醒上路必看!-有驾

说完了“2不超”,我们再来聊聊更贴近我们生活习惯的“3不带”。

第一,不带遮阳伞。

夏天太阳毒,冬天寒风吹,给电动车装个遮阳伞或者挡风被,看起来确实是既能遮阳又能挡雨,非常实用。

但这个看似贴心的加装件,在交警眼里却是非常危险的。

撑开的遮阳伞,会大大增加车辆的迎风面积,遇到一阵横风,它就像一面船帆,瞬间就能让你的车失去平衡。

而且,伞的支架往往会遮挡视线,形成视觉盲区,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你根本看不清侧后方的情况。

更可怕的是,这些加装件的边缘大多是坚硬的金属,一旦发生碰撞,这把本来用来保护你的伞,很可能就变成了刺伤自己或他人的利器。

所以,一些地方对这种非法加装行为进行罚款,甚至对私自改装电池、电机这种核心部件的行为处以重罚,就是要从源头上杜绝这种画蛇添足的危险行为。

9月1日起电动车新规!2不超3不带,交警提醒上路必看!-有驾

第二,不带回家充电。

这一点,可以说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息息相关。

近年来,因为电动车电池在室内充电而引发的火灾悲剧,我们通过新闻已经看到了太多太多。

很多人图方便,习惯把电池拎回家或者直接把车推进楼道里充电,却不知道自己带回家的可能是一个“不定时炸弹”。

电动车火灾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燃烧速度极快,而且会释放出大量的剧毒浓烟。

根据消防部门的统计,80%的电动车火灾都发生在充电过程中,一旦电池发生热失控,短短几十秒内就能进入猛烈燃烧阶段,产生的毒烟足以在几分钟内充满整个楼道,堵死所有人的逃生通道。

在这样的火灾中,大部分遇难者都不是被烧死的,而是因为吸入了有毒烟雾而窒息死亡。

所以,现在很多城市都立法禁止电动车和电池进入电梯、楼道,并且对违规者处以罚款,这绝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在用强制手段保护整栋楼居民的生命安全。

9月1日起电动车新规!2不超3不带,交警提醒上路必看!-有驾

使用社区的集中充电桩,虽然可能要多走几步路,但这些充电桩有充满自动断电、异常报警等功能,安全性要高得多,这点麻烦和生命比起来,孰轻孰重,相信大家都能分得清。

最后就是第三点,不带违禁物品。

这一点听起来好像离普通人很远,但其实不然。

比如,搞装修的师傅顺路带一小桶油漆或稀料,开小饭馆的老板用电动三轮车捎一罐煤气,这些都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品。

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颠簸摇晃,一旦这些危险品的包装发生破损泄漏,哪怕遇到一点点电火花,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燃烧或爆炸。

这已经不单单是交通事故了,而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总而言之,全国各地对电动车管理的日趋严格,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国家拥有超过四亿辆的电动自行车,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每一个微小的违规行为,乘以四亿,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社会安全隐患。

过去那种粗放式、全凭自觉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复杂的交通环境。

现在出台的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实际上都是用无数血的教训换来的宝贵经验。

严格遵守这些规则,短期看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有些不方便,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在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家人,也为所有在路上的人,编织一张更牢固的安全网。

一个安全、有序、文明的交通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去维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