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刷到 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跌到 42% 的消息,身边不少人都在说 “新能源神话破了”,甚至有人翻出去年 51% 的峰值数据对比,说这是 “退潮了,露怯了”。
但绵盯着那组数据看了半天,总觉得光看表面数字有点太草率,这里面藏着不少容易被忽略的点,不是一句 “神话破灭” 就能概括的。
今天绵就从几个不一样的角度聊聊这事,可能有些观点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但都是基于公开数据和实际情况琢磨出来的。
先说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渗透率的计算逻辑问题。
懂的都懂,现在大家看的渗透率大多是乘联会公布的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汽车销量的比例”,但这个比例里其实藏着 “水分”: 去年一季度,不少城市在集中更新公共领域车辆,比如出租车、网约车、环卫车,这些车大多选的是新能源,占了当时新能源总销量的 35% 还多。
就拿某一线城市来说,2024 年一季度光是出租车更新就买了 2 万辆新能源,占当地新能源销量的四分之一。
可到了 2025 年一季度,这波集中采购需求基本过去了,公共领域采购占比降到了 22%,如果把这部分 “临时需求” 扣掉,私人消费的新能源渗透率其实还维持在 45% 左右,跟去年私人消费的 46% 比,就降了 1 个百分点,根本不算 “大幅下滑”。
所以绵觉得,光看总渗透率的 42% 就喊 “神话破了”,有点像只看蛋糕上的奶油就判断蛋糕好不好吃,没挖到里面的真实果肉。
再说说大家都在说的 “燃油车降价抢市场” 这事,很多人觉得合资品牌一降价,新能源就没人买了,但绵仔细查了查,发现不少降价车型其实是 “库存老款清仓”。
举个栗子,某德系合资品牌的一款紧凑型 SUV,网上说 “直降 3 万”,但实际上降价的是 2023 款,2025 款不仅没降价,配置还比老款多了 L2 级智能驾驶、全景影像这些功能,老款连最基础的车联网都没有。
还有某日系品牌的轿车,降价 2.5 万的车型是库存了 8 个月的车,轮胎都有点老化了,4S 店还不送保养。
要说,汽油价格下跌也不是长期的,2025 年一季度国际油价因为中东局势暂时缓和跌了不少,但国内炼油企业的成本其实没降多少,某石油企业的财报显示,一季度零售端的折扣成本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15%,说白了就是 “贴钱促销”,这种降价撑不了多久。
等老款库存清完,国际油价再涨回去,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可能就没了,到时候大家选车的天平说不定又会往新能源偏。
还有个角度大家可能没注意,就是充电基建的 “伪完善” 问题。
很多人说 “现在充电桩到处都是,充电不麻烦了”,但在一二线城市,到了三四线城市和乡镇,情况完全不一样。
据中国充电联盟 2025 年 4 月的报告,三四线城市的充电桩密度是每平方公里 0.8 个,看着不少吧?
但这些充电桩大多集中在县城中心,乡镇地区平均 10 平方公里才有 1 个,而且很多还是慢充桩。
绵老家在某中部省份的乡镇,去年表哥想买新能源车,去县城看了好几次,最后还是买了燃油车,为啥?
因为镇上就一个充电桩,还经常坏,有次他去充电,等了俩小时才轮到,充完电开回家,续航又掉了一半,冬天冷的时候更麻烦,电池续航缩水不说,充电桩还容易冻住。
这种 “看得见摸不着” 的充电便利,根本留不住乡镇用户。
而且今年一季度,不少充电运营商因为盈利难,还减少了乡镇充电桩的维护频次,导致故障桩比例上升到了 12%,这更让农村用户不敢买新能源了。
再聊聊大家吐槽最多的 “新能源技术更新太快,老车贬值快” 的问题。
很多人说 “刚买的车,半年就出新款,老款立马不值钱”,这点绵不否认,但换个角度想,技术内卷其实也在倒逼行业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今年一季度,某新势力品牌推出了 “三年 7 折回购计划”,只要是自家的车型,开三年后厂家按原价 7 折回收,不管出多少新款都认;
还有某头部电池企业推出 “电池终身质保升级服务”,不仅保电池衰减,还保电池维修后的保值率。
这些措施虽然刚起步,但已经有效果了 : 据某二手车平台数据,今年一季度带 “回购保障” 的新能源车型,二手车残值率比没保障的高了 18%。
而且技术更新快也不是只有坏处,比如固态电池,今年一季度某电池企业已经在小批量生产,能量密度比传统三元锂高 50%,充电 10 分钟能跑 400 公里,虽然还没大规模装车,但已经有车企在预售搭载的车型了。
等这些新技术落地,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痛点就能解决一大半,到时候大家可能就不会再纠结 “贬值” 的问题了。
还有个重要的点,就是政策的 “长效支持” 没被算进去。
很多人只看短期数据,没注意到 2025 年 1 月出台的 “新能源汽车下乡 2.0 政策”。
这个政策不只是给购车补贴,还帮乡镇建充电场站 : 每个乡镇至少建 2 个超充站,政府补贴 50% 的建设成本;
另外还推出 “电池租赁” 政策,首付只要 1 万块就能开走新能源车,每月付电池租金就行,大大降低了购车门槛。
据某车企的经销商反馈,今年 3 月乡镇地区的新能源订单已经开始回升,比 2 月多了 23%,相信等下半年充电场站建得差不多了,这部分需求还会再涨。
而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还在涨,2025 年一季度出口量同比增 28%,在欧洲、东南亚市场的份额还在扩大,国内的短期调整不代表全球市场不行,毕竟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是最完整的,从电池、电机到电控,自主化率超过 90%,这种优势不是燃油车能比的。
最后绵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现在说新能源神话破灭,就像看到小苗暂时蔫了就说它长不成大树,太急了。
渗透率从 51% 落到 42%,更像是市场在 “挤泡沫”: 把之前政策催熟的公共采购需求去掉,把短期炒作的水分挤掉,留下真正的私人消费需求。
这种调整不是坏事,反而能让车企沉下心来做产品,而不是靠政策和炒作。
毕竟真能留住用户的,还是好的续航、方便的充电、靠谱的保值率,这些才是新能源汽车真正的 “护城河”,不是一时的渗透率数字。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和虚构情节,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