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小米SU7的事故,后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罹难者的身份扒出来了,Ta的男友把聊天记录公之于众,就连雷军也发声了。
说实话,这摊子事儿,看得人心里堵得慌。
咱们得把来龙去脉捋清楚。
一开始,顶多算个寻常的车祸,可因为主角是“小米SU7”,瞬间就成了舆论场上的焦点。
毕竟,这可是雷军亲自站台吆喝,自带主角光环的新能源车。
你看哈,一方面,人们对新玩意儿总是充满猎奇心理,想探探这车到底靠谱不靠谱。
另一方面,小米这些年的营销策略,也确实攒了不少争议。
有人觉得它物美价廉,是年轻人的心头好;也有人觉得它就是“互联网思维”的衍生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眼下出了这档子事,各路人马都跳出来了。
有人说,这是“遥遥领先”的神话破灭;也有人说,这是“树大招风”。
还有人翻箱倒柜找出以往的汽车安全事故,想佐证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老实讲,出了车祸,最让人五味杂陈的还是人命关天。
新闻里寥寥数语,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分崩离析。
瞅瞅,那个公开聊天记录的男友,字里行间都是锥心刺骨的痛楚和依依不舍。
芳龄廿八,正值豆蔻年华,就这么香消玉殒了。
也难怪有人会把矛头直指小米,直指雷军。
归根结底,这车是他们造的,他们卖的。
出了岔子,自然要承担干系。
可这干系,又该如何厘清呢?
倘若是因为车辆本身存在质量瑕疵导致事故,那自然要严惩不贷。
可如果是驾驶员措置失当,或者其他外在因素作祟,又该作何处置?
这里头牵涉到诸多盘根错节的问题。
比方说,汽车的安全阈值到底够不够高?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系数是不是真的稳如磐石?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又该如何唤醒?
说到安全气囊,这玩意儿也不是金钟罩铁布衫,它有触发机制,不是说撞了就一定弹出来。
再者,气囊的防护作用也是绠短汲深,如果撞击力度过猛,或者姿势欠妥,照样会有危险。
单凭安全气囊有没有弹出,就盖棺定论车辆质量不过关,未免有些武断。
但反过来说,厂家也应该把这些信息更坦诚地告知消费者,而不是一味地鼓吹“智能”、“科技”这些虚头巴脑的概念。
实则,这事儿也折射出一个颇为常见的现象:咱们对汽车的期望值,是不是有点过高了?
总觉得有了车,就有了金刚护体,就能随心所欲地四处溜达。
可事实上,开车上路,如履薄冰,潜在的风险无处不在。
前些日子,我老娘开车怼了别人的屁股,一撞车就开始嚎啕大哭。
我下车劝慰她,结果越劝越来劲,最后交警让我靠边歇着她才消停。
晚上去医院挂号,从八点一直哼哼唧唧到半夜两点,我整宿陪着,第二天还得赶去上班。
后来换成我老爹陪驾,她就立马偃旗息鼓了,也不敢没完没了地喊疼了。
瞧见没,开车这档子事,不光考验技艺,还考验心理素质。
尤其是对一些初出茅庐的菜鸟司机来说,路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阵脚大乱。
所以说,买车易,驾车难。
拿到驾照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咱们得多温习交通法规,提高安全警觉,别拿自己和他人的性命当儿戏。
回到小米SU7这茬事,我觉得最要紧的是,厂家要拿出诚恳的态度,严谨细致地勘察事故缘由,给普罗大众一个说法。
该担待的责任,不能推三阻四。
同时,也要夯实车辆的安全性能,别让消费者整天提心吊胆。
消费者呢,也要保持理性,别人云亦云,更不要把所有的筹码都押在汽车上。
说到底,安全驾驶,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
与其争论这车到底优不优秀,不如扪心自问,怎么才能让道路更安全,让出行更安心。
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聚焦的。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而这,跟开什么车,可能关系没那么密不可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