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卖出22.17万辆,把一直领先的理想都甩在了身后。更让人吃惊的是,现在想在新势力里站稳脚跟,每个月不卖够4万辆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我们熟悉的品牌,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
先说说现在的头把交椅零跑。6月份一个月就交了48006辆,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还不止。上半年更是卖了22万多辆,这成绩确实亮眼。
他们能冲到前面,说白了就是抓住了大家的心理:花小钱办大事。就拿那个B01来说,10万出头的价格,配置却一点不含糊。还有C系列的技术,像那个高通8295芯片、L2+级别的智能驾驶,以前都是高端车才有的,现在也下放到普通车型上了。
更聪明的是,他们跟Stellantis合作,借着人家在欧洲的渠道把车卖过去,不用自己花大钱建渠道,还能通过技术授权赚点外快,反过来补贴国内市场,这算盘打得确实精。
小鹏走的是技术普惠的路子。那个MONAM03,听说订单里八成都是它,价格亲民,普通人也能买得起高科技车。还有G7,瞄准的就是ModelY的市场,23万多的预售价,想靠性价比分一杯羹。
小米就有点纠结了。YU7一下子订出去24万辆,看起来挺风光,可车造不出来也是白搭。订单多了反而成了负担,二期工厂赶紧投产才行,不然订车的人等不及,很可能就转买别家的了。
曾经的领头羊理想,现在日子不太好过。6月份的销量,不管跟去年比还是跟5月份比,都降了不少,一个降了24%,一个降了11%。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增程式技术,被问界M8抢了不少风头,优势没明显了。
还有鸿蒙,一开始喊着要卖100万,可到现在才完成五分之一。后来又搞了个尚界,想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打开市场,能不能成还不好说。
零跑和小鹏走的是技术平权的路子,把以前高端车才有的配置,想办法用更便宜的价格给到普通消费者。就像零跑B01,10万出头就能用上L2+智能驾驶;小鹏MONAM03更厉害,八成订单都是它,说明大家确实认这种高性价比的高科技车。
小米虽然自带流量,订单一大堆,但产能跟不上也是白搭。阿维塔甚至都开始搞"报销定金"的招数,专门抢那些等不及提车的客户,竞争都到这份上了。
传统阵营也没闲着。鸿蒙搞出个五界联盟,想靠生态优势突围,但100万的目标离实际情况有点远。极氪就聪明点,在9X上首次用了混动技术,想在高端市场找到新出路。
是产能。零跑因为B01卖得太好,交付压力特别大,金华和钱塘两个工厂怎么调配产能,直接影响能不能留住客户。小米更不用说了,二期工厂7、8月能不能顺利投产,决定了能不能把24万订单变成实际销量,不然就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是能不能赚钱。零跑虽然卖得多,但B系列低价车占比越来越高,每辆车的平均售价在降,规模上去了,但成本能不能降下来还是个问题。理想也悬,要是新出的纯电车i8、i6定价不合适,很可能销量没上去,利润先没了。
最后是政策。7月份开始,以旧换新的补贴就要下来了,像零跑B01、小鹏MONA这种中低价车,估计能多卖不少。还有华为ADS4.0在深蓝S09上能用了,智能驾驶技术越来越普及,肯定会加速行业洗牌,跟不上的很可能就被淘汰了。
现在新势力的生存法则很简单:每个月至少卖4万辆,不然就可能被市场淘汰。鸿蒙100万、理想64万的年度目标,很可能要往下调。小米定的35万,看起来倒是个比较稳妥的数字。
大家买车也越来越理性,不再只看配置表上的参数,而是看哪些创新是真的有用。零跑C16卖得好,占了总销量的八成,就是因为它的配置都是大家真正需要的,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未来的竞争,肯定是整个生态的比拼。一边是鸿蒙的五界联盟,一边是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谁能把这些打通,谁就更有优势。
不过零跑现在的风光能不能持续,还不好说。如果第三季度赚钱空间跌破15%,很可能就得降价促销,到时候利润更低,陷入恶性循环。
小米YU7也挺关键,要是产能问题解决了,很可能会改变25万级SUV的市场格局;可要是一直造不出来,那就成了行业笑话。
说到底,等资本市场的热度过去,到2026年,谁能既卖出50万辆以上,又能真正赚到钱,才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这场新势力的中场战事,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让我们往下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