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市场遇冷,销量下滑,品牌转向纯电

凌晨三点,小区地下车库里灯光昏黄,一辆增程SUV孤零零地停在角落。车窗上还留着昨天雨水的痕迹,充电桩就在旁边,却没人接线——这一幕,像极了今年增程市场的尴尬:曾经炙手可热,如今渐渐无人问津。要是车能开口,大概也会问,“上个月我还挺受欢迎的,这月怎么没人看我了?”

今年盛夏,增程车型的销量冷得像车库里的风,数据显示七月卖了10万多辆,同比少了一万。对比去年街头巷尾“增程就是未来”的宣传,气氛像是从冷菜上桌变成了温吞散局。理想不再理想,月销量不到三万辆,腰斩都不够形容。

要复盘这场变化,得撇开行业自嗨,回头看看证据链。三年前的市场逻辑很简单:纯电动车充电慢、续航短,燃油车油耗高。增程是个折中方案,电费比油费便宜,短途用电、长途加油,听起来有点像既想要自由又怕浪费时间的都市新人。那会儿品牌不多,理想突出重围,钱赚得欢,用户也感觉自己买的是“科技与省心”。

然而,“科技与省心”不过是当年的广告诗,现在市场多了,诗换成了数学题。“用户有选择障碍”这话不是胡说,市场一水的同质化:价格差不多、配置差不多、空间差不多,“多大电池、能跑多远”变成了小学生奥数,不是拼技术,是拼谁讲故事好听。理想去年平均售价三十万出头,今年二十五万都撑不住,利润被价格战啃得吃不出肉味。

这种疲劳感很熟悉,我在法医行业也见过,案子多了不是每个都能吸引眼球。增程车跑出来时是新闻,现在变成了日常,大家都在找下一个热点。零跑干脆不做增程新车,投向纯电赛道,像跳槽又像自救,有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味道。

技术发展的脚步没给增程喘气机会。这两年电池便宜了,纯电车续航越做越远,四百公里起步,不用像以前担心被扔在郊区。智己的增程纯电模式能跑400多公里,但售价比同级纯电贵,用户买账的动力在哪里?有人说还是“心理安全感”,但这心理,跟存钱罐一样,里面多塞个硬币也就图点安慰。

再说车厂的无奈,这事儿也挺黑色幽默。研发费烧了,产线建了,突然发现大家都赶时髦改做纯电,增程像是穿着旧校服站进新班级,不上不下。电池越做越大,车也越来越重,加油的时候比以前还耗油,耗到厂家自己都开始疑惑“我们做的真的是节能吗?”。增程的卖点被自己的升级掐断了脖子,尴尬得像法医看案子,结果死因竟然是健康生活。

曾经的增程其实没那么金贵,只是大环境推了一把。技术进步、高压快充普及、用户对电车接受度提升,把它的“护城河”填成了盆塘。比亚迪用“插混+增程”搞混搭,主打省油、能上绿牌,算是另辟蹊径。但大部分品牌已经疲于应战,利润一降再降,不少小厂已经感觉“月光族”的滋味。

增程车市场遇冷,销量下滑,品牌转向纯电-有驾

行业悬念还在:增程会不会像曾经的MPV、SUV热潮一样,被新趋势收割干净?或者大厂凭技术壁垒还能苟延几年?也许最后赢家只有寡头,小型品牌会像十八线歌手一样,唱到没观众只剩台下自嗨。

这个市场切换速度,让人有点怀疑自己的专业判断还管不管用。法医查案也不是每次都能推理出个完美答案,产品创新和市场选择一样,很多时候只是用一群人都“觉得靠谱”的办法去解决一群人未必真的在意的问题。

增程车市场遇冷,销量下滑,品牌转向纯电-有驾
增程车市场遇冷,销量下滑,品牌转向纯电-有驾

现在买车的人更会算账,不是看哪个品牌更贵,而是怎么算都划算。增程的优势被纯电压制、油价波动和车企利润拉扯,最后只剩下“还行,但不是必须”。广告里描绘的“增程自由”成了鸡肋,真吃起来,肉不多,骨头还硌牙。

当然,判断谁能突围为时尚早。技术进步从来不给“安全区”太多时间,增程车的下一步,是被纯电淹没,还是靠某种革新东山再起?这就像查案碰到模糊证据:你能推测结果,却没法百分百保证答案。对厂商而言,赌的是未来流量,对用户而言,算的是当下价钱。

市场的变化不会因为丢掉一两个“增程明星”就结束,大概率会有人再推花样,拼一拼、抢一抢,看谁能不被时代淘汰。只是不知道最后的幸存者,是靠技术、靠资本,还是靠我们这群冷眼旁观的消费者。

这个问题,像我案头的遗物——没人愿意轻易下结论。你觉得增程还有机会吗?是技术没到头,还是市场已然见顶?或许,这才是买车困境最大的悬疑。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