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无巨细,皆有罅隙。” 这句话,拿来解剖当下这场关于比亚迪汉L的“网约车攻讦”,颇具玩味。
近来,比亚迪汉L着实“蹿红”了一把,但这并非赞誉之潮,而是被一顶顶“跑单利器”的帽子压得近乎窒息。起初我以为是坊间戏谑,细究之下,乖乖,弹幕攻势,甚嚣尘上,仿佛唾手可得般倾泻于评论区。此事,于情于理,都令人难以释怀。
事情脉络大致如此:比亚迪新推汉L,标价起步二十万。按常理推断,这价位断然算不上“普惠座驾”,更遑论是网约车司机们的心头好了。可偏偏,不知何处涌现出一批人,逮着汉L便斥之为“跑单车”,语带讥讽,百般奚落。这实在令我愕然,莫非如今神州大地已是遍地黄金,人均富豪?区区二十万的车竟成了“入门乞丐版”?
咱们也莫要惺惺作态,网约车这玩意儿,谁还没体验过?彼时,大众、丰田遍布街衢巷陌,也未曾见谁跳脚指责它们“掉价”。那时,人们还笃信能胜任网约车之职的,必是质量过硬的。怎生到了比亚迪这儿,便走了样,变了味儿?
这些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能有今日之局面,那是多少仁人志士呕心沥血,奋楫笃行的成果?我们好不容易在欧美巨擘垄断的竞技场上,劈波斩浪,闯出一条生路,稍稍握有了一丝话语权。身为华夏子民,难道不应倍加呵护,珍之重之吗?
坦白讲,比亚迪绝非尽善尽美,有短板自当直言不讳,力求精进。然则,恶意中伤,捕风捉影,那便另当别论了。就好比,你家孩童课业不佳,你可以鞭策他,但你绝不能断言他“一无是处”,对吧?
要说汉L是否有人用以营运网约车?答案是肯定的!现如今,开着各式座驾跑网约车的比比皆是。鄙人甚至曾搭乘过特斯拉Model S充当的网约车,也未曾听闻有人将特斯拉归类为“网约车品牌”啊。何以到了比亚迪跟前,这便成了原罪,挥之不去?
此事不禁令我联想到彼时华为遭受制裁之际,海外媒体竞相唱衰,国内亦有少数人随声附和。难道我们就乐见自家企业遭受打压吗?难道我们就甘愿永世被人踩在脚下,仰人鼻息吗?
揆诸本源,我认为有两种心态在作祟。其一是“媚外崇洋”的痼疾,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格外皎洁。其二是“见不得人好”的劣根性,目睹他人功成名就,便欲泼洒冷水,以泄私愤。
以汽车行业为例,往昔合资品牌在国内攫取巨额利润之时,怎么未曾见诸如此多吹毛求疵之声?而今中国品牌异军突起,开始蚕食他们的市场份额,便开始百般抹黑,肆意攻讦。这背后的逻辑,难道不值得吾辈深思熟虑吗?
诚然,我们需要批判,需要监督,但更为重要的是支持,是鼓励。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但更需理性之声,建设之音。
窃以为,欲扭转此番局面,需吾辈皆从自身做起。多一份海涵,少一份偏见;多一份襄助,少一份诋毁。唯有如此,我们的企业方能蓬勃发展,我们的国家方能日益强盛。切记,我们皆是命运共同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我们亟需反躬自省,为何我们对自家企业总是如此吹毛求疵?为何我们总是轻信他人之谰言?是我们的文化积弊,抑或是我们的教育缺失?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取向,重新定义成功的内涵。成功不应仅仅是个人财富的累积,更应是国家的繁荣昌盛。
归根结底,我们更应将关注点聚焦于如何提升自身实力,而非将精力耗费在互相拆台之上。唯有自身变得足够强大,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故此,他日再遇类似“跑单车”的言论,不妨多一分理性,多一份思辨。莫要人云亦云,沦为网络暴民。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守护我们自己的品牌,守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