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院士团队攻坚固态电池,实力挑战宁德时代,新能源市场变局加速

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任何一个行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王”,那么这个行业的其他人,尤其是“王”的客户们,日子通常都不会太好过。

他们会发现,自己辛辛苦苦从消费者手里赚来的钱,有相当一部分,得客客气气地交到这个“王”的手里。

自己从甲方变成了乙方,失去了议价权,甚至连发展规划都得看“王”的脸色。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行业就深刻体会了这种“班味”。

清华院士团队攻坚固态电池,实力挑战宁德时代,新能源市场变局加速-有驾

这里的“王”,大家都知道,就是“宁王”——宁德时代。

车企们,尤其是那些“浓眉大眼的”传统巨头,心里是很憋屈的。

想当年,在燃油车时代,博世、大陆这些顶级供应商虽然也强势,但主机厂始终是链条的核心,是说一不二的“爸爸”。

到了电动爹时代,风水轮流转,电池厂成了“爷爷”。

一度,车企老总们都得排着队去宁德要产能,坊间戏称“天下苦宁王久矣”,这虽然是句玩笑,但背后的辛酸,恐怕只有车企的采购和财务部门才懂。

所以,这事儿得这么看:任何一个有点追求的车企,其长期战略里,必然有一项是“摆脱电池依赖”。

这无关恩怨,纯粹是商业逻辑和安全感的需要。

怎么摆脱?

无非三条路:

1. 自己撸起袖子干,比如比亚迪。

但这门槛太高,技术、资本、规模,缺一不可,不是谁都能复制。

2. 扶持二线、三线供应商,搞“多点备份”。

清华院士团队攻坚固态电池,实力挑战宁德时代,新能源市场变局加速-有驾

比如引入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等,让供应商之间相互“卷”,自己坐收渔利。

3.赌一个未来,投资下一代技术,试图通过技术换代,直接“掀桌子”,让牌局重新开始。

前两条路,大家都在做,属于常规操作。

而第三条路,最有想象力,也风险最高。

所谓下一代技术,目前看,最大的风口就是“固态电池”。

于是,我们看到的所有关于“清华院士师徒”、“天才创业”的故事,都必须放在这个宏大的产业背景下去理解。

否则,很容易被那些热血沸腾的叙事带偏,看不透局势的本质。

清陶能源,这家公司很有代表性。

它的背景故事确实很漂亮: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的顶尖团队,学生冯玉川、李峥等人出来创业,典型的产学研转化样本。

这种“名门正派”的出身,决定了它在技术叙事上,天然就比草根创业者更有说服力。

但资本市场,尤其是产业资本,从来不只是为情怀买单。

上汽、北汽、广汽这些巨头争相给清陶“塞钱”,真的是被师徒情谊感动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得算一笔账,一笔关于“值博率”的账。

清华院士团队攻坚固态电池,实力挑战宁德时代,新能源市场变局加速-有驾

对于上汽这样的巨头而言,它每年几百上千亿的营收,拿出几十个亿来投一家创业公司,这笔钱算什么?

它不是一笔简单的财务投资,指望几年后上市套现赚个三五倍。

它更像是一笔“保险费”,或者说,是买了一张“期权”。

一张什么样的期权?一张“未来可能不受制于人”的期权。

你想,如果固态电池路线真的走通了,而技术专利和早期产能又被宁德时代或者某个日韩对手垄断,那上汽的未来在哪里?

今天在液态电池上被“卡脖子”的窘境,未来只会在固态电池上重演一遍,甚至更糟。

所以,上汽重金押注清陶,甚至成立合资公司“上汽清陶”,派人、给资源、给订单,深度绑定,这个行为的本质,是在“养蛊”。

它养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可能性,一个能够制衡现有霸主、甚至在未来某个节点取而代之的可能性。

清陶能不能成为下一个“宁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必须有成为“宁王”的潜力,这样现任的“宁王”才会有所忌惮,车企们的话语权才能多一分。

这就是产业资本的阳谋。

从这个角度看,清陶拿到的每一分钱,背后都带着沉甸甸的KPI——不仅是技术的KPI,更是“制衡”的KPI。

再来捋一捋技术本身。

现在市面上,包括智己L6搭载的所谓“光年”固态电池,严格意义上都不能叫“全固态电池”,更准确的叫法是“半固态电池”或“准固态电池”。

清华院士团队攻坚固态电池,实力挑战宁德时代,新能源市场变局加速-有驾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也是清陶这类公司务实和聪明的体现。

为什么?

因为“全固态”目前还面临一大堆世界性难题:比如固-固界面接触不好导致离子电导率低、循环性能差;比如生产工艺跟现有锂电体系不兼容,需要重造产业链,成本高到离谱。

丰田喊了多少年2027年量产,大家听听就好,工业量产的难度,远超实验室里做出一个样品。

所以,清陶选择的“氧化物+聚合物”的混合路线,本质上是一种妥协,一种“渐进式革命”。

它没有一步到位追求100%的固态,而是在现有液态锂电池的基础上,减少电解液的含量,引入固态电解质。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安全性立刻提升。电解液少了,起火爆炸的风险自然就低了,这是最直观的卖点。

第二,能量密度可以做得更高。

在同等重量下,能塞进更多的活性物质,续航里程自然就上去了。

智己L6那块133kWh的电池包,就是这个逻辑的产物。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兼容现有的锂电池生产设备和工艺。

清华院士团队攻坚固态电池,实力挑战宁德时代,新能源市场变局加速-有驾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成本可控,意味着能够“快速上车”,实现商业化闭环。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靠着一个遥遥无期的“全固态”概念去融资,总有烧完钱的一天。

而通过“半固态”这种货不对板但确实有提升的产品,先绑定大客户,拿到订单,产生现金流,把公司养活,再用赚来的钱去研发下一代“准固态”、“全固态”,这才是最现实的路径。

所谓的“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先用一个70分的产品抢占市场,总比抱着100分的样品在实验室里饿死要强。

所以,我们看到清陶和上汽的合作,是一个典型的双赢。

上汽获得了营销上的“噱头”(首款量产固态电池车型),技术上的“储备”,以及供应链上的“议价权”。

清陶则获得了资金、订单和最宝贵的“装车数据”,完成了从0到1的商业化验证。

那么,清陶真能成为下一个“宁王”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问错了。时代的背景已经变了。

宁德时代的崛起,有其特定的历史机遇:当时新能源市场爆发式增长,而合格的、能大规模供货的电池厂商凤毛麟角,它享受了巨大的供需错配红利。

清华院士团队攻坚固态电池,实力挑战宁德时代,新能源市场变局加速-有驾

而今天,整个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竞争也趋于白热化。

车企们已经被“教育”过一次,绝不会允许下一个“宁王”轻易出现。

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战国时代”,有多家实力相当的供应商相互制衡,大家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清陶的机会,不在于成为下一个垄断者,而在于成为这个“战国时代”里,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它的优势在于,它踩在了技术迭代的节点上,并且成功地将自己和车企的利益深度捆绑。

但这同样也是它的挑战。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再从工厂走向百万辆级别的规模化供应,这中间要“填的坑”,是指数级增长的。

成本控制、良率爬坡、供应链管理、质量一致性……每一个都是地狱级难度。

南策文院士的科研能力,决定了清陶的下限不会低。

而冯玉川、李峥这些企业家的产业化能力和商业博弈能力,才决定了清陶的上限有多高。

未来5年,将是固态电池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窗口期。

在这期间,不仅是清陶,宁德时代自己也在搞,还有无数我们没听过名字的创业公司也在暗中发力。

这会是一场惨烈的淘汰赛。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与其去赌谁是下一个“王”,不如多一分平常心。

技术的进步,最终会以更安全、更长续航、可能也更便宜的产品的形式,惠及到我们。

至于这场牌局里,谁是赢家,谁是输家,那是巨头们需要焦虑的事。

咱们,坐好看戏就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