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买车这事儿,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盘算着哪个牌子实在,哪个车开着舒心。
可就有这么一个牌子,让人觉得有点“拧巴”,它就是在国际上响当当的现代汽车。
你要是跟国外的朋友聊天,说起现代,人家可能觉得这是个大品牌,毕竟人家在全球一年能卖出超过七百三十万辆车,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就是除了丰田和大众,地球上就数它卖得最多了,把很多咱们熟悉的欧美老牌子都比了下去。
可就是这么一个世界级的“大腕儿”,一到咱们中国市场,就好像水土不服了,买它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地在很多人眼里,都快成了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众选择了。
这就奇怪了,一个能在全球汽车市场叱咤风云的巨头,怎么就在中国这个最大的汽车市场里,没能掀起多大的浪花呢?
这背后到底是产品真的不行,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
咱们得凭良心说,现代汽车的产品本身,其实是有不少亮点的,尤其是在它最擅长的十来万家用车这个领域。
就拿这几年的伊兰特来说,它的外形设计确实很抓人眼球。
那个前脸,官方叫什么“参数化宝石”,听着挺复杂,但看上去就是线条特别多,特别锋利,很有未来感。
再加上那个车尾微微翘起,有点轿跑的味道,开在路上回头率确实不低。
对于很多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外观是很有吸引力的。
坐进车里,那套双联大屏和可以变色的氛围灯,也把车里的科技感和档次感营造得相当到位,让你感觉这钱花得挺值。
更关键的是,现代车在省油这方面一直都做得不错,伊兰特那台1.5升的发动机,配合上自家的变速箱,跑起来百公里油耗官方数据才四个多点,这对于每天都要开车上下班,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家庭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优点,一年下来能省下不少油钱。
而且,现代的售后服务口碑也一直挺好,保养维修什么的都比较省心,连续多年都被评为售后服务满意度第一名,说明买车之后的服务还是有保障的。
最打动人的一点,就是它的配置给得特别大方,基本上你买个最低配的车型,像LED大灯、大屏幕、倒车影像这些很实用的东西就都给你配齐了,不像有些牌子,低配车要啥没啥。
这种“入门即高配”的做法,让人感觉厂家很有诚意,性价比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现代就是个造家用车、玩性价比的牌子,技术上没什么过人之处,那可就真是看走眼了。
实际上,现代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很大,尤其是在高性能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它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
比如说,现代有个专门搞高性能车的部门,叫“N”系列,就跟奔驰的AMG、宝马的M部门是一个意思。
这个部门打造出来的伊兰特N,装了一台2.0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能爆发出接近三百匹的马力,性能非常强悍,在赛道上能跟那些价格贵得多的德系小钢炮掰手腕。
这说明现代完全有能力造出技术顶尖、充满驾驶乐趣的车。
而在新能源这条路上,现代也算是起步很早的。
早在好几年前,它就发布了专门为纯电动车开发的E-GMP平台,这个平台的技术水平很高,支持800V高压快充,充电速度特别快,号称十几分钟就能充进大半的电量,大大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基于这个平台造出来的车,在国际上也拿了不少大奖。
所以说,论技术实力,现代绝对不是一个“偏科生”,它手里握着不少好牌。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现代汽车有这么多优点,产品力并不差,为什么在中国就是卖不好呢?
这就要说到它在中国市场犯下的几个致命错误,每一步都踩在了中国消费者的雷区上。
首先就是品牌形象的问题,这个可以说是历史遗留的“原罪”。
在很多年前,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现代和同集团的起亚采取了非常激进的降价策略。
像当年的索纳塔、起亚K5这些B级车,尺寸大、配置高,价格却一路下探,甚至跟一些A级车差不多。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确实换来了销量,但也给品牌贴上了一个“廉价”的标签。
很多人心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固有的印象:韩系车就是靠便宜卖的,档次不高。
在中国这个非常看重“面子”的汽车消费市场,一旦品牌形象和低端挂上了钩,再想往上提升就变得异常困难。
大家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买车,除了代步,也希望车能给自己带来一些身份上的认同感,而现代在这方面显然是吃了大亏。
如果说品牌形象的问题还可以慢慢补救,那么接下来这一点,就真正伤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那就是“中外有别”的双重标准。
这事儿在索纳塔这款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北美市场销售的索纳塔,用的是一套2.0T发动机加8AT变速箱的动力总成,动力强劲,技术成熟可靠。
可同样是索纳塔,到了中国市场,动力系统就变成了1.5T发动机配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这不仅仅是发动机排量和马力的缩水,更关键的是,那台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在平顺性和长期可靠性方面的口碑,远不如8AT变速箱。
这种差异化的配置策略,让中国消费者感觉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好像我们只配用“阉割版”的产品。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国内外的配置差异,大家上网一查就一清二楚。
这种不被重视的感觉,比单纯的产品力不足更伤人,它直接摧毁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信任一旦没了,再想建立起来,可就难了。
最后一点,就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现代的反应实在是太慢了。
当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像比亚迪、蔚来、小鹏等等,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把新能源汽车市场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现代却显得异常迟钝和保守。
直到2023年,当中国市场上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都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四十,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绿色牌照的电动车时,现代才姗姗来迟地引进了它那个技术先进的E-GMP平台车型。
这哪里是慢了半拍,这简直是错过了整个赛点。
市场先机稍纵即逝,等它回过神来,国内的新能源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从几万块的代步小车到上百万的豪华电动车,消费者面前有无数个优秀的选择,现代作为一个后来者,想要再从已经固化的市场格局中抢下一块蛋糕,其难度可想而知。
再加上一些细节处理上的不足,比如内饰用料的塑料感比较强,后排地板中间的凸起过高影响乘坐舒适性等等,这些在过去可能不算大问题,但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都成了被消费者拿来和同价位国产车对比后,频频吐槽的短板。
全部评论 (0)